上海新闻

八闽儿女盼盛会 跨越发展谱新篇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12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即,历史又将书写新辉煌。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万众期待、举世瞩目、继往开来的盛会承载着亿万人民怎样的期盼?更加平安、更加和谐、更加繁荣、更加强大、更加幸福……种种美好的愿望将在党的十八大上绘就,八闽儿女对党的十八大满怀期许、充满信心。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福建省各地,采撷来自广大干群的心声。

平潭要成国际森林花园岛

6日,平潭县林业局副局长林銮勇正忙着做明年的造林地汇总报表。

“过去的10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人都感受到各自不同的幸福。”讲起家乡平潭的变化,林銮勇更是充满自豪,他说,平潭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桥头堡”,这几年来,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正朝着两岸同胞“共同家园”迈进。

林銮勇原来在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工作,2010年3月下派到平潭县林业局,去年挂职年满后,他选择继续留在平潭。“平潭提出打造国际森林花园岛,有着很大的施展空间,作为平潭人,我应为自己的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

到平潭工作后,林銮勇工作压力很大,基本上没有节假日,但他感觉很充实。他说,实验区自成立以来,在各级各部门支持下,短短3年已植树造林超10万亩,森林覆盖率已由原来的29%上升到35%,全岛绿化得到很大改善。

对于即将召开的十八大,林銮勇充满着期待:“党的十八大将对今后5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这次会议一定会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也会让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幸福。”

“作为先行先试区,我们要立足岗位,作出更大的贡献。”林銮勇说,下一步,平潭要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苗木基地以及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早日成为国际森林花园岛。(王凤山 发自平潭综合实验区)

老区山会更绿水会更清

“希望老区未来山更绿水更清!”6日,全国劳动模范、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长汀县水土保持种果大户赖木生站在郁郁葱葱的果林边,谈起自己对党的十八大的期待,心情十分激动。

“我从事水土保持工作已30年了,亲眼见到这些年长汀的水土保持一年比一年好,老区的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赖木生是大同镇新民村人,1981年,他把老婆的嫁妆——一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卖了100元,用来承包5亩荒山种起柑橘,三年后挂果丰收,随后扩种至150亩。1994年,他到河田开发了3500亩果园,种上板栗,效益非常好。后来,他又在策武乡的水土流失山地山塘尾开发700亩山,投下140多万元,建起规范标准化果园,硬是把几座荒山变成“绿色金库”。

从2000年开始,赖木生一直义务开培训班,教大伙种果树,挂果丰收时,还帮着大伙找销路。慢慢地,大同、河田、策武的荒山披上了绿衣,村民们也富了起来。

作为一名农村党员,赖木生表示,期盼党的十八大能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八闽儿女也应按保护生态、保障民生的原则,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尽快切实把福建省的水土流失区建设成“生态文明的先行区”。(黄如飞  陈天长 发自长汀)

期待两岸交流更加多元

“作为从事两岸交流工作的基层干部,我们期望两岸交流更加多元、领域更加开放、政策更加灵活、措施更加务实。”莆田市湄洲岛管委会主任唐炳椿说。

湄洲岛是妈祖的故乡和妈祖文化的发祥地,而妈祖文化是维系海峡两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精神纽带,每年前来湄洲岛朝拜、谒祖进香妈祖的台胞超过20万人次。11月初,由国家旅游局、省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十四届妈祖文化旅游节隆重举行,为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炳椿说,目前,他们正致力构建“海峡妈祖文化旅游圈”,包括加快推进五星级度假宾馆等海上休闲娱乐项目,把宫下对台客运码头扩建成为万吨级客滚码头,并规划建设南部15万吨级国际邮轮码头等项目,以满足对台海上直航需要。同时,还将加大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湄洲岛申报国家级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努力打造世界妈祖文化中心,为对台交流合作搭建重要平台,构建“海峡妈祖文化旅游圈”。 (陈荣富 卞军凯 发自莆田湄洲岛)

文化产业也是惠民工程

“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这也是咱农村群众最关注的事。”6日,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珠里村支书林炳南激动地告诉记者,珠里村是驰名中外的天宝香蕉主产地,也是林语堂祖籍地。眼下,区委区政府整合这两大品牌,建设林语堂文化园,一期项目将在十八大期间竣工。

今年初以来,按生态省建设要求,漳州市推进“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建设,仅市区周边就留足了100平方公里建设郊野公园。在林语堂文化园建设现场,芗城区委宣传部长江天福说,文化园是漳州郊野公园建设重点项目,同时是文化产业项目,更是惠农项目。目前,文化园木栈道已初具规模,串起了万亩蕉园。

得益于文化园项目建设,芗城区在珠里村还建起了目前国内唯一的香蕉品种园。园区不仅开展香蕉原产地品种保护,还带动了优质品种推广力度。

“目前,蕉农都可使用天宝香蕉地理标志商标。”珠里村老人林古锥说,现在,世界各地的水果商都直接到这里采购,天宝香蕉价格连年看涨。

“借助文化园建设,漳州书画、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将集中在这里转型升级。产业化将带来人气,对村民增收致富的带动可以想见。”林古锥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农”也大大沾了光。(雷光美  杨特团 林桂芬 发自漳州天宝镇珠里村)

紧抓机遇提速发展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对罗源湾开发区加快发展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超常的力度,实施‘三群’联动战略,提速发展,为加快罗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6日,在罗源湾开发区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管委会主任范永刚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

罗源湾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8年被确定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今年初成为福州台商投资区组成部分。20年一路赶超,实力渐增,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由1993年的不足100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270亿元,经济总量占罗源全县的83%以上。

截至目前,罗源湾开发区已累计引进项目115个,合同投资总额460亿元,其中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24个,投产项目82个,在建项目33个。特别是通过引进宝钢德盛、华能集团、世纪金源、时代包装、华东造船等一批龙头企业落户,初步形成冶金建材、轻工食品、船舶修造、包装材料、机械制造等产业集群。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抓住海洋经济强省、加快‘海上福州’建设等战略机遇,以发展临港工业为突破口,深入实施‘港城联动,项目带动’,全力打造海峡西岸枢纽港和临港工业基地。特别是加快发展以宝钢德盛为龙头的冶金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冶金产业实现产值800亿元,为提速罗源乃至福州市工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范永刚说。(段金柱 郑秀杰 发自罗源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