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民心,承载腾飞希望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03

在推进古雷石化项目建设中,漳州市始终坚持民生优先。为安置拆迁群众,兴建了新港城龙港社区安置工程,目前一期42幢安置房将竣工投用,可安置2000多人。本报记者 林熙 摄

古雷石化项目,不仅给力石化强省建设,也是提速漳州发展、漳浦发展的强大引擎。

为民发展,发展为民。既要又好又快推进大项目建设,又要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两者缺一不可。

“只有赢得民心民意,得到理解支持,才能顺利推进项目建设。”漳浦县委书记曾智勇说,在古雷开发中,当地政府始终把尊重民情民意、了解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项目建设获得群众支持,成为项目快速推进的最大保障。

  民意为重

  答疑解惑增强共识,问策于民凝聚人心,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10月16日上午,古雷镇岱仔村部播放着一段录像,画面是江苏南京扬子化工园区和周边场景。

“你看,河水多么清澈,还有人在钓鱼。厂区周边的幼儿园,有很多石化工程师的孩子在里头上学。”村支书黄志峰告诉记者,石化项目落户,群众要了解才能理解,才能支持。

古雷石化项目落地之初,针对部分群众对石化项目的不了解与担心,漳州市先后组织各级干部、村两委、离退休老同志、师生代表、台资企业代表、渔民代表、媒体记者等11批400多人次到日本、新加坡及国内多个石化基地参观考察。

在征地、收海、搬迁工作中,当地政府把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倾听民声作为科学决策的前提,确保决策科学有效,得到群众的真正拥护。

在制订环评规划中,当地政府引进专业环评机构,主动征求群众意见,进行缜密的风险评估论证,形成了最佳方案。古雷石化,成为全国第一个公众全面参与环评的石化项目。

在制订群众搬迁方案中,当地通过征询各界群众意见,对方案进行了20多次修改。

答疑解惑,倾听民声,增强了石化项目建设的共识,而细致的群众工作,则成为推进和谐征迁的重要保证。

“征迁、收海直接触及群众生产生活。开始时,群众不理解,连门都不让进。”古雷征迁宣传组组长洪振垣说,如今,群众主动请干部上门,泡茶聊家常,积极支持项目建设。这得益于漳浦县为推进项目建设而探索的群众工作方法。

在漳浦,有一支不是部队的“39军”颇为有名。

2008年7月,项目启动伊始,漳浦县从机关和乡镇抽调39名科级干部组成工作组,分别进驻古雷镇的13个村,三人一组,开展项目前期工作。“39军”由此得名。

工作组吃住在村里,白天下海上排,晚上进村入户;摆事实讲道理,泡杯茶谈谈心;一趟趟无数回,风里来雨里去……“39军”磨破了嘴皮,晒黑了皮肤,沟通了民心,做通了思想,推进了征迁、收海等难度极大的工作,确保了项目于2009年5月8日顺利开工。

一年后,“39军”干部撤走了,但抽调工作组进驻项目村,分头包片包户,与村党员干部一道做群众思想工作的经验做法却保留了下来。目前,仍有200多名党员干部坚守在古雷石化建设一线。

收海期间,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工作组干部每天要在烈日下奔忙8个小时以上。大家脸上、肩上的皮晒脱了一层又一层,却没有一句怨言;有人在船上一天晕三次、吐三次,愣是咬紧牙关坚持下来……

以心交心,以情动人。细致有效的群众工作极大地增加了和谐因素,凝聚了民心。

岱仔村村支书黄志峰,为支持重件设备上岸、码头建设、公共管廊建设,三次带头拆自家房、征自家地,说服群众收海退养;

杏仔村村支书陈淑义,发动村里党员干部,带领亲属、群众支持项目落地环评和首期5000亩征地;

……

古雷石化启动项目首期征地5000亩,仅用6个月;收海2.1万亩,前后仅用10个月,大大超过了预期进度,而且实现了群众“零上访”、项目建设“零阻挠”。

  公平公开

  依法依规有章可循,阳光作业赢得信赖,保证了征地收海的顺利推进

10月17日下午,古雷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会议室内,记者看到了一大张古雷收海航拍图,图上是密密麻麻的网格和线条。

“上面这些网格就是渔排,比例1∶500。这是我们最重要的收海依据。”古雷镇镇长许德文说。

古雷半岛原有渔排绵延7公里,密密麻麻,如何一一确认?如果采用传统方法,仅测量就要半年,而且误差难免。经反复探讨,漳浦县创造性地采用高科技航拍技术测量海域,结合相关数据制作成精确的收海图。

这一收海方法,在福建全省乃至全国都属罕见。实践证明,它为提高收海效率、实现公正公平补偿发挥了极大作用,比起传统的方法节省时间1年多、资金2亿元。

“由于每户渔民的海域和渔排数据非常准确,补偿很精确。怎么补、补多少都是公开透明的,实现了阳光收海、和谐收海。”漳浦县纪委书记刘军说。

“用科技手段收海,老百姓都支持。”下垵村老渔民林文韬说,县里做到了补偿标准、征迁土地及海域附着物权属和数量、各户补偿金额“三个公开”。

“依法依规,阳光公正”,落实到建设古雷石化基地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

古雷石化项目一启动,漳浦县纪检监察机关就主动跟进,全程监督。同时,漳浦县制订集体议事制度,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制定联办联审制度,对涉钱涉物重要事项必须两人以上联审并签字确认;制定村账镇管制度,对集体提留征地补偿费及村集体征地补偿收入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制定财务公开等全过程公开制度,接受各界群众监督……

古雷征迁、收海已发放15亿元补偿款。漳浦县采取金融机构划转、一户一存折等办法,确保党员干部不沾钱。补偿公示发布7天后,经工作组、镇村干部、群众等一起现场核定并共同签字,才可发放存折。此举杜绝了资金被截留、挤占等腐败现象。

“拿到钱,群众心里踏实了,都想着怎么用好这笔钱。”岱仔村马宜竹自然村村民黄清华说。

以公平求稳定,以稳定求速度。正是凭借阳光的制度和廉洁的作风,让群众信服了,企业也被感动了。2008年,漳浦县财政收入仅6亿多元,支付补偿金有困难,古雷石化项目业主主动提供1.4亿元无息借款给当地收海。

  民生为本

  群众冷暖记挂心头,切实解决民生问题,项目建设最大限度惠及群众

在古雷半岛杜浔镇,宽敞的古雷大道旁,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格外引人注目。同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是古雷石化基地的配套生活服务区——新港城所在地。

记者步入新港城龙港社区安置房建设工地,只见19幢已开始内部精装,16幢高层进入内外墙粉刷阶段,7幢小高层全面封顶。

“石化启动项目投产前,将满足第一批近2000户群众的搬迁需求。”漳州福晟钱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工程部副经理刘瑞发对记者说。

“项目经济要发展,首先要增进当地群众福祉”。正是这一理念,使得当地政府多投入1亿元对安置房进行精装修,搬迁群众可拎包入住。同时,政府还贴心地在海边出资建设一排工具房。“这些工具房,失地失海群众户户有份。工具房不仅可以放些生产生活用具,讨海回来还可以在房前歇歇脚、泡泡茶。”许德文说。

赖以生存的渔排拆了,群众如何生活得更好?

新港城规划建设一流的医院、学校、大型超市、金融机构、星级酒店等公共配套设施,并已陆续开工。曾智勇说,群众搬出旧村、住进新区,生活配套水平不能低,而且还要参照城市最高标准。

据了解,为了加快项目启动区、新港城等基础建设和配套建设,漳州各级已先后投入资金30亿元。

针对失地失海群众的不同年龄、不同就业能力情况,漳州市、漳浦县实行“一户一策”。通过免费培训和专场招聘会,已引导2460名群众转移就业;200名古雷籍大专毕业生通过免费专业培训,就近安排到石化企业就业;80%的原有养殖户仍想继续养殖,政府协调他们到就近的东山、云霄建渔排。此外,政府还引导群众自愿用补偿金入股发展合作经济、集体经济。“我们岱仔村就成立了漳州古雷实业有限公司呢。”黄志峰说。

同时,漳浦县进一步完善“补偿金、保障金、股金、薪金、基金”方案,力求做好群众后续发展的全面保障工作。

古雷石化基地的建设,正改变着古雷人的生活。

沿古雷开发区疏港公路驱车前行,驶进宽敞整洁的腾龙路,便可望见柏油大道两侧绿意盎然,两排新颖的环保路灯矗立眼前。很难想象,这条路在一年前还是小渔村唯一的泥泞通道。

9月17日,古雷石化启动项目供水工程通水。“目前,全镇家家户户和企业都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告别了喝咸井水的历史。”古雷镇党委书记张纯东说。

投身古雷大开发的党员干部,正是时时刻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头,细心周到地为群众后续发展着想,才换来了群众的理解、支持,创造了大开发、大建设的古雷奇迹。

(本报记者 梁建平 雷光美 阮锡桂 段金柱 刘国军 通讯员 陈毅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