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彰显着累累硕果。
这16年里,福建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累计援助资金7.74亿元,帮助宁夏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各对口帮扶县(市、区)在宁夏修建良田22.9万亩,打井窖1.5万眼,改造危房危窑2000多户,建设了一批生态移民示范村和124个闽宁示范村;两省区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1亿元,帮助新(扩)建学校214所,救助贫困学生7.8万人;福建省“百所学校”为宁夏培训教师8000多人次,派遣支教教师14批917人次;援建卫生院(所)303个,选派医疗技术人员204人到宁夏帮助工作,培训了一大批技术骨干……
同时,宁夏先后选送12批193名贫困地区县乡领导干部到闽挂职学习,选派3000多名党政干部、企业管理干部、妇女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入闽接受培训。
16年互学互助,16年携手共进。
党委政府牵头、企业积极参与、全社会关心支持,多层次全方位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机制,成效显著,堪为典范。
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
对口协作中,福建省注重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
项目选择上,两省区注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转变。
16年来,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先后派出15批205名技术人员到宁夏传授菌草技术,在彭阳等8个县和闽宁镇建立食用菌示范点,开办菌草技术培训500期,培训5万多人次,发展菇农1.7万户,种菇1.7万棚,带动菇农户均增收8000元。
第十五次闽宁联席会议以来,彭阳县的食用菌产业又有新发展。福建省投入资金245万元,带动投资1600万元,建设闽宁现代食用菌产业示范园改扩建项目,使之成为宁夏现代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食用菌生产示范园区。
园区负责人说,改扩建项目现已新建智能温控培养出菇室232间和日产6万袋生产线一条,日产鲜菇由去年的5吨提高到15吨,年产值8000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达3000元。
不仅是彭阳,也不仅是食用菌产业。
去年以来,福建省在同心县投入390万元扶持发展红枣、枸杞等产业;在原州区扶持黄铎堡镇金堡村发展设施农业1000亩,建设200栋日光温棚、160栋拱棚发展瓜果蔬菜生产;在隆德县扶持发展中药材、花卉示范基地和千亩节水拱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一个个产业扶贫新项目,就是一个个增收的新希望。
企业合作是闽宁产业扶贫的重点之一。
最近一年里,宁夏组织企业家先后在福、厦、泉召开闽宁经贸合作推介会,在福州签约项目17个,涉及新能源、新型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在厦门签署三项战略合作协议,涉及轻工、农牧、商贸服务等产业。
福建省61批312人次企业家赴宁夏考察,参加中阿论坛、宁夏回商大会等活动,签约项目28个、金额142亿元。自治区首个宁台合作项目、厦门皇达集团投建的宁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泾源生根,现已投资2000多万元。
“5·18”、“6·18”、“9·8”等在福建省举办的经贸活动,也成为闽宁合作的重要平台。
对口协作16年,越来越多的闽籍企业家赴宁投资发展。截至目前,在宁闽商共有3万多人,在宁注册的闽籍商会有3家,企业、商户3000多家,总投资600多亿元。华林农业综合公司、宁夏国圣食品、厦门鑫绿谷生物科技公司等,纷纷成为扶贫开发的龙头企业。
民生为重,温暖群众心窝
天下黄河富宁夏。但宁夏西海固地区,却“苦瘠甲天下”。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是对口协作的重中之重。
生态移民工程是宁夏“十二五”最大的民生工程,宁南八县是生态移民的主战场。第十五次闽宁联席会议以来,福建省及各对口市县(区)援助1706万元,帮助宁夏建设生态移民新村20个,搬迁移民4184户、19202人。
南安市投入300多万元,支持同心县旱天岭生态移民新村建设,计划搬迁困难群众1368户6500多人。目前,移民村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并完成村级活动场所、卫生室、南安成功小学等援建项目,先期有700多户移民迁入新居,预计年内可全部完成搬迁。
南安市还在3个生态移民村扶持建立万亩圆枣示范基地,每户搬迁移民分配2亩,投产后每户可增收1700多元,群众形象地称之为“铁杆庄稼”“枣树银行”。
同时,福建省及各对口市县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多渠道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对口帮扶事业,投资3892万元,为宁夏山区援建学校、医院18所,救助贫困大中学生1850名,培训专业人才1400多名。
在同心县,南安实验小学可容纳学生1800多人;在海原县,厦门小鱼社区网站网上募捐20万元,帮扶李旺镇建设一所希望小学;在原州区,新建成的卫生监督所和疾控中心综合大楼,大大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在彭阳县,福建省支持城阳乡捧回“中国民间文化之乡”牌匾……
福建福建省企业多、用工缺口大,而宁夏富余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实际,两省区联手推出“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积极为宁夏青年搭建提高技能和外出务工的平台。同时,筹措资金,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形成省区协作、县乡组织、技校培训、定点安排、规模运作、跟踪服务的一条龙运行机制。
目前,宁夏在福建省建立起5个较大的劳务基地和3个劳务工作站,有4万多名劳动力稳定在福建省从事劳务活动,每年收入超过10亿元。更可贵的是,入闽的宁夏籍务工人员不仅学到了技术、挣到了钱,还提高了综合素质,树立起爱拼会赢的观念。劳务经济,成为名副其实的“民生经济”。
纵深推进,拓展协作领域
第十四次闽宁联席会议以来的两年间,福建省第7批18名援宁干部,以在每个挂职县(区)至少帮扶一个生态移民示范村、一个现代农业示范片区、一批社会事业项目、争取引进一个闽宁协作招商引资项目为目标,共争取帮扶资金7900多万元,组织帮扶项目104个,争取招商项目32个,受到宁夏干部群众的称赞。
正是有这样一批又一批真情投入、真诚奉献的援宁干部,闽宁协作层次不断提高,领域持续拓展——
东山县与彭阳县通过党政领导互访、互派管理型干部挂职、专题工作交流、专项工作对接等四种方式,将对口协作引向深入;
秀屿区与西吉县组织开展友好乡镇、友好部门结对帮扶活动,各有3个乡镇和4个部门开展交流协作;
连江县确定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与盐池县第五小学结为帮扶对子,开展课堂教学视频互传,相互学习借鉴,提高教学质量;
去年10月14日,厦门航空继开通银川—西安—福州直航航班后,又开通银川—武汉—厦门直航航班,为两省区经济交流、人员往来构建了新的快捷通道;
……
“黄河善谷”是宁夏近年来着力解决的民生问题。福建省将助推“黄河善谷”作为重点,创新协作模式,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带动的扶贫新路子。
省财政援宁资金支持宁夏闽宁投资置业有限公司在西吉县投资建设闽宁(西吉)产业园(吉德慈善园),目前建成标准化厂房3.6万平方米,园区一期框架结构基本形成,6家企业入园,安置西吉县劳务移民就业2000人。根据规划,到2015年,园区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提供2万个以上就业岗位。
此外,福建省还支持原州区建设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型产业和现代物流为主的圆德慈善产业园,将该园区建成民族地区扶贫济困试验区、慈善事业创新发展区、慈善创新平台和产业基地。
……(谢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