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仔戏生根于闽台,萦绕于两岸,弥漫于历史,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和培育的地方戏曲剧种,其孕育、形成和传播,是两岸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一个缩影。近日,记者赴歌仔戏流行的厦门、漳州地区采风,所到之处,不管是城市的社区公园,还是乡村的庙口戏台,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戏班子在倾情演出,或戏迷票友们扎堆自娱自乐。与此同时,厦门市地方戏专业艺术团体在台湾南部地区开展的“乡音之旅”巡演交流活动也深受台湾民众的欢迎,两岸同唱同听歌仔戏的热潮长盛不衰,这一具有活泼亲切乡土特质的地方剧种已成为沟通两岸民心、民意、民情的重要桥梁。
“悲腔戏”频传喜悦情
“厦门歌仔台南行,喜树万皇见盛情,剧终曲尽人不散,感受乡情倍温馨。”采访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所长曾学文时,一开口提到歌仔戏,他就先给我们看手机上的这条短信。
“这是厦门市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朱任捷发来的,9月25日,厦门市地方戏专业艺术团体在台湾南部地区开展乡音之旅巡演交流活动,首场演出地点在台南,台下人山人海,盛况空场,首演获得极大成功。朱主任喜不自禁,忍不住赋诗一首发给我,我看了也是开心得不得了!”曾学文兴致勃勃地说。
对曾学文而言,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听到与戏剧相关的好消息,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舞台剧创作和闽台戏剧研究的学者,他在歌仔戏上倾注了大量心血,饱含着一腔深情。唱响两岸、屡获殊荣的歌仔戏《邵江海》、《蝴蝶之恋》等的剧本均出自他的妙笔。
“可以说,没有哪种文化事项有如两岸歌仔戏这般,承载着历史、文化和社会的重负,承载着海峡两岸坎坷的命运,承载着一代代闽南人的情感寄托。可以说,歌仔戏是两岸最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现象之一,通过其发展历史,能洞悉两岸历史和人文关系的发展脉络。”
曾学文介绍,明末清初闽南移民迁徙至台,带去了闽南民间音乐“歌仔”。劳作之余思乡之时,“歌仔”成了闽南人的情感寄托。无论是民间祭祀或岁时节令,总少不了表演各种民间技艺以娱神兼娱人,“歌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吸收了从闽南流传到台湾的车鼓戏等民间戏曲和民间歌舞,在台湾逐渐形成发展为歌仔戏。随后,歌仔戏很快风靡台湾全岛,并迅速传回厦门、漳州及整个闽南地区。
“歌仔戏有一个特点是唱腔悲苦,当年前往台湾的闽南人背井离乡加上受日本殖民欺压,只有用哭腔才能呼喊出心中的郁闷,抒解心中的愁苦,所以就有了‘大哭调’、‘小哭调’、‘卖药哭’、‘宜兰哭’、‘台南哭’、‘艋舺哭’等别称。”曾学文说,歌仔戏在行当划分中,还单独将“苦旦”列出,这是其他剧种所没有的。
“或许正是应了这个‘苦’字,歌仔戏的发展历程也十分坎坷。尤其是1949年,许多在闽演出的台湾艺人从此无法回台与亲人相见,而留在台湾的大陆艺人,也只能翘首远望生养他们的闽南大地。像台湾著名歌仔戏艺人赛月金,就一直留在厦门,直到临终都没能看到在台湾的子女;而从厦门到台湾演出的‘都马剧团’也从此留在了台湾,他们在那里传播了‘什碎调’和大量的‘改良调’,创造了‘都马头’、‘都马褂’、‘都马靴’等,被台湾戏班广泛运用,同时也在台湾演绎了很多悲情的故事。”
曾学文表示,自两岸分隔之后,歌仔戏在两地走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但无论怎么变化,歌仔戏一直都是闽台两地最为重要的民间艺术之一。而闽台歌仔戏近年来日渐热络的交流往来,也让这个曾经的悲腔戏频频传出令人开心的消息。
“蝴蝶”展翅的幕后
两岸合作大型歌仔戏《蝴蝶之恋》剧照。
今年国庆之夜,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颁奖晚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厦门市歌仔戏研习中心选送的大型歌仔戏《蝴蝶之恋》荣获“优秀剧目奖”,成为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方戏曲剧目。
在此之前,这部被誉为“歌仔戏发展里程碑”的两岸首度合作大戏,已连续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特别奖”,并在海峡对岸的多次演出中获得极大成功,引起轰动。“蝴蝶”展翅的幕后,也有一些相当令人感慨的故事。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吴慧颖清楚地记得《蝴蝶之恋》首次赴台演出时的情景。“那是2010年夏天,《蝴蝶之恋》在台北最著名的剧院‘两厅院’连续演出5场,随后又抵达高雄,在当地最出名的剧场至德堂成功演出2场。场场几乎爆满,每次都是掌声雷动,演出结束后,观众也是久久不愿离开。那次赴台演出,成为两岸众多媒体争先报道的‘两岸戏曲合作的破冰之旅’。”
黄瓦飞檐、红柱彩拱,台湾所有戏剧团体的梦想殿堂“两厅院”戏剧院典雅壮观,也是岛内最重要的国际级表演厅,承接过世界各地众多知名艺术团体的演出,剧院的观众席有4层楼共1522席。“据说,即便台湾知名歌仔戏剧团在这里演出新戏,一般也只演3场,敢演第4场的不多。而《蝴蝶之恋》连演5场,几乎场场满座,票房之火爆创下纪录。”吴慧颖说。
“这出戏是特意为两岸歌仔戏团量身定制的,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原厦门歌仔戏剧团)和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剧团共同打造,从制作、剧本、导演、音乐、舞台设计到表演,凝聚了两岸众多优秀艺术家的心血。”曾学文介绍,在剧中担任男一号的正是台湾歌仔戏名伶、台湾金钟奖获得者唐美云,男二号阿宗则由“台湾宝冢”艺霞歌舞团台柱、台湾资深歌仔戏演员小咪扮演,女一号云中青由厦门著名小旦庄海蓉担任。实力的主创、庞大的规模、两岸的联手,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蝴蝶之恋》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注定会在海峡两岸掀起一阵巨大的浪潮。
“就在今天,不管是幕前的演员,幕后的制作群或乐师,甚至是现场看戏的观众,不要忘了我们正在共同写下历史的一页。当百年之后,有人回顾记录台湾歌仔戏发展史的时候,你和我,都没有缺席。”台湾主演唐美云在每场演出谢幕后的感言,总是让在场的演艺人员和观众感慨不已。
而唐美云更是入戏极深,每次演出结束回到家中,常常是想着情节入睡,又在不自觉的歌唱中醒来。就是这般倾心,这样入魔,从刚开始两岸存在差异,演员互相磨合,到如今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她们就知道彼此心中所想、动作所及;从刚开始尚有生硬的客套,到现在舞台上表演如行云流水、私下生活如亲人密友一般,两岸的演员齐心协力,完美演绎了《蝴蝶之恋》。
可以说,《蝴蝶之恋》不仅为两岸戏曲交流合作提供了成功性示范,更抛砖引玉地开启了两岸文化艺术合作的航船,为两岸文化深入交流合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默契,不仅仅是《李妙惠》
1995年,漳州芗剧团赴台交流演出,在台湾与宜兰歌仔戏团同台演出邵江海创作的《李妙惠》。(资料图片)
1995年初夏,漳州芗剧团应邀前往台湾进行巡回演出,成为自1949年后,第一个赴台湾演出的大陆芗剧团。那也是该团作曲陈彬首次到台湾,到商场里买东西,他说了一通漳州腔的闽南话,结果店员以为他是道地的台湾人,一点没把他当大陆乡亲。回忆起这些往事,陈彬还是忍不住地笑了起来。
然而,更让陈彬感到亲切和兴奋的是台湾人对歌仔戏的欢迎程度,“我们在那儿的演出可以说场场台下都是人山人海,叫好不断,尤其是在宜兰的演出,气氛达到白热化。”
台湾宜兰是歌仔戏的起源地,因为该县祖籍漳州人氏占90%以上,“宜兰腔”是最纯的漳州腔,歌仔戏从宜兰兴起更说明其根在闽南。
陈彬介绍说,1949年后,由于两岸隔离,两地的歌仔戏各自发展。1954年,有关方面组织一个歌仔戏代表队参加华东大汇演,汇演时要报剧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没办法报它是“歌仔戏”,因该剧种成长于漳州芗江两岸,于是就正式名之为“芗剧”,其实“芗剧”与“歌仔戏”就是同一个剧种。
20世纪80年代后,两岸开始恢复来往,台湾歌仔戏专家、学者进入大陆采访,芗剧的专家、学者也前往台湾交流,两种流派逐步走向统一。
陈彬介绍,1995年漳州芗剧团赴台演出时,就出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插曲:交流中有人提议,两团一起来演出一场歌仔戏,听说双方都会歌仔戏大师邵江海创作的《李妙惠》,于是说演就演,在没有合作排练的情况上,一方演上半场,一方演下半场,整场戏演下来,观众居然没有发现不是同一个剧团演的。“当时演出效果非常轰动,观众特别激动,按照当地习惯,接二连三地把红包抛上台来。很多台湾戏迷成了我们的粉丝,我们演出到哪里,他们就跟着我们到哪里。”
《李妙惠》合作演出的成功,说明两岸歌仔戏剧团之间存在默契,也说明两岸歌仔戏艺术的相融相通。“自那以后,两个团之间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经常邀请我们这边的专家、艺人去讲学或导戏,也会派一批批学生到这边观摩、学习歌仔戏,双方互相交流、学习,节日的时候进行联欢,活动非常多。”陈彬说。
2010年11月,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在漳州开幕。开幕式上,漳州市芗剧团与台湾明华园歌仔戏剧团签约结成姊妹团。其间,漳州芗剧团和明华园歌仔戏剧团同台同戏、联袂演出了经典剧目《陈三五娘》、《秦香莲》、《周公法斗桃花女》等,又谱写了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歌仔戏姐妹的两岸情缘
1948年,“厦门都马团”赴台湾演出,对于以演戏为生的戏班来说,这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外出演出了,可是谁也想不到,一年后两岸分隔,都马班从此与大陆音讯断绝,留在了台湾。
这种因两岸隔阂而造成的生离悲剧在当时的闽台歌仔戏团中并不鲜见,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所长曾学文向记者叙述的汉中琴与汉中池的故事,就是两岸歌仔戏分离史和情感史的一个缩影。
曾学文介绍,汉中琴和汉中池原名丽琴和谢月池,均是台湾复兴社歌仔戏班在厦门招收的学徒,因为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两人惺惺相惜,情同姐妹。抗战期间,大部分台湾艺人不得不返台谋生,汉中琴跟着师傅汉中春去了台湾,而汉中池因为父亲过世,并未跟随前去。1949年后,两岸隔绝,两个师姐妹从此便断了音讯。
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许多歌仔戏演员和学者纷纷回到闽南寻根问祖,歌仔戏再度成为两岸交流的热点。1988年,漳州芗剧团赴新加坡演出,一位台湾歌仔戏迷专程赶去观看,并到后台问候演员,汉中池的哥哥就在剧团里,他趁机打听妹妹的师傅汉中春以及师姐汉中琴的下落。事有凑巧,汉中春的家就在这位台湾戏迷家的对面,断了几十年的线就这么连上了。
第二年,汉中琴回大陆探亲,并赶赴漳州与师妹汉中池重聚,这对头发斑白的老姐妹相对泣泪,感慨万端。在这次会面中,汉中琴还参观了漳州艺术学校,大陆歌仔戏艺术教育触动了她的歌仔戏情结,师姐妹萌生了合办歌仔戏团培养歌仔戏演员的想法。
回到台湾后,汉中琴就联络其他歌仔戏艺人,积极促成此事。曾是台湾“新台北歌剧团”负责人的廖文钦与台湾歌仔戏乐师钟见兴到漳州考察,最终与汉中池合作成立了“闽台同心社歌仔戏剧团”。
曾学文表示,同心社学员练习基本功采用大陆的训练方式,但唱念则强调台湾歌仔戏的风格,“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剧团只维持了数年,但它在两岸开放往来的第一时间先行开展合作的思路,乃是一个创举”。 (刘国峰 林娟 李向娟 雷光美 刘深魁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