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跨越之路·为民之举——公共文化建设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28
近年来,福建省每年都将文化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闽台缘博物馆、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福建大剧院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在福建全省公共文化单位的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开放、场地设施大部分免费开放后,如何让百姓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为此,福建省创新公共文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福建全省馆藏资源,开展福建全省博物馆、纪念馆进校园、社区活动,各免费开放单位不断增设服务项目,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

为了使更多的群众能真正享受到免费开放的好处,今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把推进未达标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的改扩建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福建省发改委和省财政厅已下达第一批20个馆的项目扶持经费。

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是福建省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今年1月,福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意见》。根据《意见》,到2015年,福建省县(市、区)、乡(镇)、建制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形成覆盖福建全省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网络。

积极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满足城乡百姓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是福建省深入实施“艺术扶贫”、“文化低保”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又一亮点。通过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了,文化水平提高了,幸福指数提升了。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育文化”,这两年,福建省的文化惠民已从单向的“送”演变成精彩的文化互动,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发展壮大。“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全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目前,仅在福州市区较具规模的阵地就有26个,经常性参与的有万余人。文化部门乘势而为,变“领导”为“引导”、从“唱主角”转为“抓协调”,组织实施了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今年将完成200个激情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示范点建设,目前已完成申报推荐和评估论证工作。

从有线广播“村村响”、“村村通”到“户户通”、“优质通”,福建省公共文化服务正在提档。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两年任务、一年完成”的要求,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于去年底顺利完成,福建全省14415个建制村建成14742个广播室。

福建省公共文化服务进入了数字时代。县(市)城区数字影院建设加快,今年福建全省将完成22个无数字影院的县(市)城区数字影院建设任务,省级财政给予1100万元补助。(李珂 何金)

亲 历

爱上了文化健身

仲秋的一天,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柳厝村农家书屋前的体育健身点。还不到天黑,村民们就“缠”住社会体育指导员,要学广场舞。体育指导员介绍,南埔镇15个村,村村都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农民书屋,仅跳广场舞就有50多个点。

45岁的王送珠从腰鼓队“转型”学起了广场舞。她担心自己学得不到位,自费买来电脑,从网上下载视频,跟着视频一板一眼地学着舞步,并带动村里100多名妇女学起了广场舞。一些经商人士回乡后,受到舞蹈氛围的感染,纷纷慷慨解囊,为村里添置音响、服装、道具。

“以前我们更多时间是在家里做家务、看电视,一些村民闲着没事做,还开始赌博、喝酒。”说到这几年变化,王送珠说,“现在好了,村里麻将声猜拳声基本没有了,也难得见到吵架打架的了。我练广场舞好几年了,每天都来跳,一天不跳就觉得不自在。”

“大家都爱上了文化健身,邻里关系就在唱唱跳跳中变得和谐了。”柳厝村党支书柳月波说,柳厝村几年前还是“综治重点整治村”,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两年前就摘掉了这顶“帽子”,去年还被镇里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据了解,泉港区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建设,近两年累计投入1亿多元,建设区文化中心等大型文化综合活动场所,并新建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体育健身点等基层文体设施200多个,实现了“区有文化馆、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场所”。同时,积极培育基层文化带头人,为全区101个建制村(居)配备了文化协管员,组织文体业务骨干开展广场舞、太极拳、秧歌等培训。(何金 肖咸强 尤惠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