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结硕果
十年来,“6·18”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努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结下累累硕果——集中2000多家海内外的科研院校、国有大型高科技企业的项目资源,征集推介科技项目成果5.5万项,成功对接2.1万项合同项目,其中2500多项获得“6·18”专项资金扶持,带动社会投资5000多亿元。
依托“6·18”平台,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发挥优势,主动作为,以项目为载体服务企业,服务海西。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增强,自主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学研合作不断增强。
再添一把火
本届“6·18”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和福建省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厅、教育厅签订共同推进福建省实施“蓝火计划”协议,给科技创新尤其是产学研合作又添了一把火。
省教育厅负责人介绍,“蓝火计划”实施初期主要面向产业经济发展有一定特色、行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企业创新需求旺盛的地区,在调查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集中组织一批部属高校科研人员赴地方开展技术调研、现场技术攻关、科技成果对接等活动;中、长期目标是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推动政府、高校、企业共同组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建区域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帮助地方加速支柱产业的形成,并对产学研结合成绩突出的经验模式和地区加以示范、推广。
目前,“蓝火计划”已在漳州、龙岩启动实施工作,并即将在福州、泉州启动实施。
合作新突破
福建农林大学对接转化获政府立项资助数已连续九届居所有参会单位之首。
今年,他们的重头戏是与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签订共建“中国种苗研发中心”框架协议。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将在5年内投资5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双方将共同打造我国农业新品种的重要研发基地和种苗产业化的重要孵化基地,为种苗产业“育、繁、推”一体化提供科技支撑。
长期以来,产学研基本是两种模式:一是将已有研发成果进行技术转让,实现产业化;二是专家、教授根据企业需求提供技术服务。而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认为,此次合作,农大不仅提供现有的成果技术,更是与对方真正联手一起干,共同应对挑战,合作的关联度和密切度较以往都大为提高。
此外,以往合作偏向经济效益,此次更注重社会效益。兰思仁说,与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合作,要适应市场需求,将商业化育种放在首位,侧重应用研究;与此同时,双方合作将从提升种子质量逐渐拓展到粮食加工,确保食品安全,“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郑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