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共识,在今年的“5·18”上有了回应。在18日举行的2012开放型经济海西发展论坛上,专家们认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是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
开放:最先启动的发展引擎
大国的崛起,开放是重要力量。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在主旨演讲中说,通过自由贸易的推动,英国、美国等实现了崛起。随着GATT、WTO在全球范围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很多发展中国家受惠,加快了发展步伐。
改革开放30多年写就的“中国奇迹”,开放是重要引擎。“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开放起了重要作用,未来加快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说。
他认为,新时期的开放已呈现出新特征——全球化、信息化加快,开放无所不在;开放重点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延伸,在中国,则是由东向西延伸,全面覆盖;只要找到全球产业链中某一个环节的价值,即使没有资源、没有生产也能开放,比如电子商务的兴盛,让我们对开放有新的认识。
只有开放,才能更好地吸引投资、人才,汇聚资源、信息。“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如何抓住开放的机遇密切相关,开放是重要且最先启动的引擎。”陈东琪说。
福建开放:有基础,更全面
福建一直是开放的前沿,福州先贤林则徐、严复等人是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一批中国人。改革开放后,福州、厦门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领福建大发展,提速增效。
“海交会的前身,就是1994年福州举行的国际招商月,一个月时间,6000多名外商到福州考察、洽谈,很轰动。”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说。
新时期,福建开放的内涵在丰富、层次在提升——既对港澳台开放,也对全世界开放;既对外开放,也对内开放。对接央企、外企、民企,抓龙头,铸链条,已成为福建省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
大发展离不开大开放,只有大开放才能推动大发展。“福建要抓住海西战略实施,全球新兴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机遇,承接全球产业大转移,以福州、厦门为核心,形成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说。
福州市市长杨益民在论坛上表示,福州过去的快速发展靠的是开放,未来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也要靠开放。
产业支撑:形成体系,打造品牌
开放型经济如何构建?产业、品牌、资本、市场,成为专家热议的关键词。
“单个产业可以被模仿复制,但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就具备了核心竞争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福州应培育形成层次分明的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体系。同时,产业要集约化、国际化、绿色低碳化、品牌化,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一旦形成模式,腾飞指日可待。”
魏建国对开放发展态势的把握极富前瞻性。“日韩等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已由过去的生产型转向市场型。他们既要在中国生产也要在中国开拓市场。”他认为,福建应抓住这种新动向,大力吸引市场型投资,借此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保育钧则保持他一贯的为民营企业鼓与呼的风采:“福州的民营企业数量和规模都不够大,知名民企也较少,应该要扶持发展。文化底蕴深厚的福州,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大有可为,要加快发展。”
国内PE界佼佼者优势资本,曾投资福建省多家企业。晋江等地企业实施品牌带动、资本运作的成功经验,让优势资本创始合伙人、总裁吴克忠印象深刻。
“福州企业应有更开阔的视野,通过品牌培育、资本运作,提升竞争力。当前全球金融服务业转移是一大趋势,福州扩大开放,除了引进产业投资,也要引入资本,推动金融服务业大发展。”他说。(段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