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上午,福建省首家媒体主办的在校大学生新闻报道联盟——福建大学生网络通讯社宣告成立,东南网大学城频道(网址:http://i.fj01.cn或http://i.fjsen.com)同时上线运行,建设福建大学生采编实践平台、校园文化展示平台、大学生互动交流平台。
福建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福建省委网络办、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卢承圣,省记协常务副主席、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梁建平,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罗萤等嘉宾出席通讯社成立仪式,共同点击开通大学城频道。
梁建平致辞说,大学生是年轻人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富有激情、富有活力,同时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在校大学生不仅是网络运用的主体,更是健康网络文化的建设者。梁建平认为,此次福建大学生网络通讯员的成立和大学城频道的上线,体现了主流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群体及高校教育的高度关注。他希望通讯社能够调动大学生记者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让热爱新闻的学子积极参与报道校园新闻,参与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观察、思考和采访写作能力,为将来走入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储备知识、积累经验。
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罗萤也希望通讯社能为媒校合作、强强联合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双方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决策咨询、形象展示等方面有进一步的合作。他期待双方的合作能早日结出新硕果。
福建大学生网络通讯社是由东南网联合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16所高校,组建的在校大学生新闻报道联盟,旨在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平台优势,关注高校动态、报道校园生活、发现校园人物,倡导健康向上、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培养有担当的新闻新秀。
首届通讯社有160名学生记者,今后每年进行一次选拔,不断完善校园记者成才平台,不断输送新闻媒体新鲜血液。
当日上线的东南网大学城频道,设有院校播报、青春年华、分享驿站、原创地带等多个栏目。
培训:坐五小时车 只为听课交流
昨天下午,经过培训班学习的学生记者迎来激动的时刻:从东南网总编黄志宏手中接过证明采访身份的证件。
大学生网络通讯社成立和大学城频道上线后,东南网为通讯社学生记者和指导老师精心设计了新闻业务培训课程,邀请了新华社、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厦门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等资深媒体人、专家,为通讯社记者培训采访写作、新闻摄影、舆论监督报道、策划选题、网络记者职业素养等内容,力图让学生记者们在最短时间内接触和认识实用媒体采编技术,帮助他们更快成为一名来之能战的优秀学生记者。
对于本次的精彩课程,众多大学生记者们自然是不肯错过。本地的、外地的,能走得开的同学都尽量赶来了。来自龙岩学院的洪其潮同学更是坐了5个多小时的车特地赶来参加,只为能来听课交流。
“能成为通讯社的一员,实在是非常激动。”不在第一批合作高校名单中,洪其潮以为自己入选通讯社记者几率不大,没想到最后竟能入选,这让他很惊喜。“虽然坐了5个小时的汽车,但一想到能和志同道合的社员们见面,可听到仰慕已久的老师们的授课,再累也值得。”“老师一再交代,一定要认真听讲。老师怕录音笔电池不够,临走前还特意塞了6颗电池给我,以防万一。”
这次被选拔为副社长的福建师范大学学生郑小华,是学校电视台的学生台长,还在现场进行了采访。她对这次培训很有感触,认为内容丰富,互动性很强,“同学们问问题都停不下来。”问的问题也都跟学生记者的实际学习贴得很紧。
提问:已颇有记者范了
为了让福建大学生网络通讯社学生记者尽快熟悉新闻采编过程和写作要点,介入东南网大学城的新闻报道,作为策划者的网站副总编12日率领各采编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部负责人和学生记者进行“记者见面会”式交流,就通讯社学生记者关心的问题回答大家提问,与大家分享新闻采写、编辑经验,并介绍了成立通讯社的初衷、过程和目的。
“校园新闻与社会新闻的区别?”福州大学的古轩同学就校园媒体与社会媒体在采编上的差别,首先向台上编辑发问。东南网告诉他,上述两者媒体定位及功能不同、受众面不同和传播价值、社会效果的不同,所以决定了选取和刊发新闻的采写角度也不同。编辑们建议,同学们可以针对大学生现状,采写报道身边热点人物、新鲜话题及学生所关心关注的事件。
现场,许多同学还求解“福建大学生网络通讯社”的LOGO设计过程的寓意。设计团队解释,通讯社标志以绿色为主,由“课本”、“笔”、“树”及网络"@"符号等四个元素组成,整体呈圆形不闭合状,代表着青春活力、开放、向前、创新的寓意。绿色的背景代表绿色校园和青春向上,三个绿色半弧形代表采访实践平台、校园文化展示平台和学生交流互动平台。同时,通讯社标志整体呈"@"形状,代表通讯社的网络特点。
“记者与编辑的工作,要如何提高自身素质?”、“科教文卫类的题材要如何把握,尤其是如何引导读者正确认识医患问题”、“如何把握涉台采访角度?”、“对于福建高校内的新疆籍学生,我们是否可以加入新疆元素,与新疆产生互动性报道,增进相互地域和风土人情的认识和了解”……答问现场,各同学们已经颇有“记者范”了,纷纷向台上的采编部门负责人发问,东南网也都给予认真解答。
最后,原定1个小时的提问互动时间,在同学们的热情发问中一再延长。会后,很多人还感觉意犹未尽,找着东南网编辑、记者“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