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百姓的幸福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

来自:人民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21

  

近年来,云霄县大力实施“绿化精品”工程,总面积3.54万亩的漳江口红树林环境优美,舒爽怡人。林 辉摄

“经济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发展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让人民群众幸福感与GDP同步增长!”这是福建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下基层调研时,经常强调的一句话。

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福建用这样一组喜人的数字给这句话作了生动诠释——

福建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这意味着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个个龙腾虎跃争相发展的背景下,福建与他们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人均生产总值由2009年的约为东部平均水平80%提升了10个百分点;

福建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8.2%,均高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福建福建省委、省政府用出色的工作实现了年初向福建全省人民作出的承诺:GDP和城乡居民收入三项指标同步增长12%。

福建福建省委、省政府更用出色的工作兑现着“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誓言:福建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1%,连续34年居全国第一,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标保持全国前列。

“又好又快!”干部群众这样评价。他们对福建今天的发展好形势看得真切!感受深切!

“菜篮子”压沉了群众的心,也牵动福建省领导的心,福建在全国率先打响“菜价保卫战”,并从根本上解决菜篮子轻的问题

龙年春节前后,八闽大地经历了一场少有的持续阴雨天气。雨多农家愁。然而,福建全省各地农贸、生鲜市场,却始终保持物丰价稳。

“萝卜一斤才0.58元,比老家自己种的还便宜。”春节前一周,在福州市西洪路永辉超市,从闽西到省城照看孙女的阮阿姨一下子买了3个大萝卜。

2010年底,全国性的蔬菜涨价潮也曾席卷榕城。“菜篮子”压沉了群众的心,也牵动着福建省领导的心。孙春兰书记和福州市、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专门用整整一天时间到福州城乡调研菜价问题。第二天,福建便向社会宣布:一定让“一元菜”天天见,且品种不低于4种。

2010年11月初,福建打出一套降菜价组合拳,在全国率先打响“菜价保卫战”。仅一周,菜价即回归“一元时代”,福建全省19种蔬菜平均批发价下降13%;一个月后,菜价下降25%,老百姓竖起大拇指。

2011年,面对CPI不断上涨的压力,7月中旬,省政府出台《推进“三项建设”稳定“菜篮子”价格实施方案》,三招连用——扶持补贴1.5万亩蔬菜大棚建设;重点建设50个以上“农超对接”项目;率先在福、厦两市先行建设一批平价商店。

同时福建定下新规,每年省里从新增财力中安排2000万元,试行一年蔬菜种植保险;生产周期30天以上且种植规模在30亩以上的农户,还可投保风、水、旱、灾、冻等险。从今年起,省级以上财政预算每年再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专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抱团发展。

源畅方能水清,物丰自然价稳。到去年底,福建省已改造新建省级城市副食品调控基地323家,改造新建生猪、蛋禽、蔬菜基地423家。基地可调控商品猪年出栏总量达284.1万头、蛋品总量4.85万吨、蔬菜总量101.72万吨,分别占福建全省城镇消费总量的22.2%、17.9%和20.6%,各地兴建各类平价商店、直销点(直供车)达1217个。

今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2月,福建省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8%,低于同期全国0.9个百分点。尽管2011年福建全省CPI累计上涨5.3%,仍比全国5.4%的平均涨幅低了0.1个百分点。

一个粮油均需外调的省份,虽然低于全国平均只有0.1个百分点,背后却是百分百的努力和运筹。而广大干部群众也深切感受到了政府的这份努力和运筹。

物价需控紧,增收要拓宽。根本上解决菜篮子轻的问题,必须让老百姓的钱包重起来、鼓起来。而群众要增收,农村是关键。此前,福建农民收入已连续18年稳居全国第七位。2010年,福建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实际增长7.5%。

2011年伊始,福建把准脉搏,开出了一个“拓宽四条渠道、实施八项工程”的农民增收药方,通过鼓励农业科技创新,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为增收“撑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