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各地群众热情编唱福建精神欢度佳节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64

  “社区一家亲”暖民心

春节到了,福安市阳春社区的“社区一家亲”迎新春文艺演出要举行了。除夕前一天,居民们早早就聚到老人活动中心,化妆、排节目、对台词,好不热闹。

演出的15个节目都是居民自编自演的,参加演出的最小才5岁,最大的是82岁的离休老干部谢瑞同,他表演的是时装《常回家看看》。

阳春社区共2313户6012人,驻有111家单位、企业,其中老年人有400多人。为丰富居民生活,社区策划了“社区一家亲”系列活动,组织16支文体活动团队,成立老年大学阳春社区分校,指导开展书画、剪纸、太极拳剑等活动,多方位满足居民文化需求。

“社区一家亲”活动拉近了居民感情,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社区文化生活有声有色。

大家把学习福建精神融入节目中。这不,连怡瑞老人编写的方言快板《生活在阳春社区真不错》开始表演了:“好社区,靠人帮,企业家,乐捐款,罗总余总献爱心,阳春居民齐称赞。”快板声刚落,6个社区特困户被请上台,社区里的企业家黄光华给他们送上节日慰问金,还捐助2万元为社区修路。

虽然寒风料峭,但社区公园广场还是挤满了人。居民们乐呵呵地说:“节目精彩好看,这么多人挤在一起,热闹暖和。”

  农民春节来联欢

大年初二下午,厦门翔安区钟宅社区举办了一场村民自编自演的春节联欢会。15个社区的15支文艺代表队参加了表演,村民们载歌载舞欢度春节。

联欢会上欢庆腰鼓、戏剧歌舞、秧歌快板、独唱等节目精彩纷呈。20多个文艺节目,有反映共享发展成果的喜悦之情的,有编唱福建精神的,有寄托对明天生活的美好期待的,唱出了时代气息,舞出了乡土风情,表现出村民在过去一年里自强务实、敬业奉献、敢拼会赢的精神面貌,营造出昂扬振奋、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联欢会的举办者告诉记者,知道今年要举行联欢会,村民们非常开心,业余时间都在排练节目,这天演出的所有节目都是他们自编自演的。

钟宅社区大学生“村官”陈章武说,举办这样的活动,不但可以提高社区的文化品位,还丰富了居民的节日生活。

  舞龙拜年现精神

初一早晨,三明梅列区大街上一场“群龙团拜”的舞龙活动正在火热进行。

两条金色主龙时而破空直上,时而辗转腾挪,时而盘旋昂首……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

张春俊是教育舞龙队的一员,也是三明八中的老师。10年前,八中也有舞龙队,但随着队员年龄增大,渐渐地就没人舞了。今年赶上梅列区举办舞龙拜年活动,他重新舞起龙头。“舞龙拜年是民间文化,也是福建精神的很好体现,表现了拼搏进取、团结一致、昂扬向上的精神,希望一直传承下去。”他高兴地说。

这次,梅列区特地请来舞龙大师,分别对120名队员、12支龙队进行了1个多月的训练。“一路上人们都用鞭炮来欢迎我们,虽然累点,但觉得值。”开发区龙队队员自豪的心情溢于言表。

来自法国的菲利普·丹尼斯第一次到三明,追着舞龙队跑了几公里,手舞足蹈,异常兴奋:“我觉得每分每秒都在快乐中,这样过新年真棒。”

  山村又闻广播响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大年初一一大早,霞浦县柏洋乡阮洋村村头几个大喇叭便传出悠扬的歌声。“村村响”工程的竣工,给节日的山村增添了一份喜庆。

“村村响”工程是福建省委、省政府2011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我们从去年6月就着手实施该项目,县里投入配套资金20多万元。”霞浦县广电局副局长江星航说,“至去年12月底,全县310个建制村全部安装调试完毕,率先在全市统一配置了机柜、蓄电池、手机卡。”

这套系统采用常态和应急两种模式。平时可以播报村民喜爱的新闻、戏曲、农业科技、卫生知识等节目,如遇台风、洪水等其他紧急情况,又能成为应急广播。这段时间,福建精神是广播节目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广播的宣传,“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已成为村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了。

  村民喜过文化年

正月初二,在福清市城头镇山下村的农家书屋里,空气中飘荡着果香与书香,40多平方米的书屋里坐满了看书的村民。桌上摆着水果、瓜子和糖果,人们边看书边交流新年各家的计划。

这个村的农家书屋有藏书2000多册,主要是农业、科普、计生、医药、饮食、健康等方面的书籍。大年初一这天,就有村民来书屋看书了。

村民林明华说,去年年初,村里一些姐妹反映,书屋里缺少有关美容方面的书,管理员就把这信息反馈给村支书。一个月后,书屋就增添了《美容师》、《美容大王》等十几本最新出版的美容书籍和杂志。

村村乐读书,喜过文化年。目前,福清全市24个镇街和475个建制村都建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场所,成为村民学政策、学文化、学法律、学科技的“大课堂”。

  潮音悠悠唤客来

24日,临近中午,从漳江河畔的云霄云山书院,传出悠扬动听的潮乐声。

记者循声而去,只见6名老者正在如痴如醉地演奏。其中一人盘腿屈膝而坐、脚面朝天,把状似二胡的乐器放于脚面上。他说,这是潮剧的特色乐器二弦,也称“头手弦”,演奏者被称为“头手师傅”。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潮剧,春节期间我们每天都有表演。”云山书院民乐队队长董炎成说。乐队成立于1997年,从10多个人已发展为40多人。

演奏中,一把大提琴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县潮剧团原团长林森说,潮乐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不断吸纳新乐器以丰富表现力,传统潮乐大都以高音为主,如今大提琴加入,增强了低音。云霄潮剧有近500年历史,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后,影响力不断扩大,不仅云霄人喜欢,在东南亚、香港同样受欢迎。

云山书院管委会主任张待德说,书院设立了民乐队和书画院两个文娱团体,旨在纪念乐善好施、热衷兴学办校的明朝云霄乡贤林偕春。2006年以来,书院每年从捐款中拿出十几万元用于教育。受此感召,县里不少爱心人士、企业纷纷资助优秀学生、困难学生。

  信息站里聚人气

24日,武夷山市武夷街道高苏坂村信息员戴建梅走到家门口,看到天上飘着雪花,想想去拜年还早,就来到信息站。

刚开门,一名妇女就来了,边进门边说:“建梅,过年也开门呀?”

“陈姐,新年好。我等会要去拜年,现在还早,把门打开方便大家。”

武夷山市是全国率先实现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县(市)之一,也是全国新农村信息化样本县(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示范县(市)。在农村,信息站已成为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内容包括信息扶贫、农家书屋、朱子文化建设等等,农民可各取所需。

“本来初一至初五我们放假,但我有空就来开门,方便大家。”戴建梅说。

渐渐地,信息站里人多了起来。戴建梅兼任村文化员,她说,许多村民都是在信息站学会了上网、淘宝、开网店。现在很多村民家里有电脑,信息站给村民提供了一个聚会交换信息的平台。

对地处边远地区的农村,信息站则是村民节日期间最好的去处,村民可以在这里上网、看书、了解村情。

转眼已快11时,戴建梅看到大家都走了,自己也该去拜年了,便将门关好。“明天没事,我还会来开门。”她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