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实力增强
凸显经济又好又快态势
2011年,福建省财政总收入达2596.12亿元,比2010年增长26.3%,超过“十一五”年均增长21.1%的增幅。福建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1501.16亿元,比2010年增长30.4%,超过“十一五”年均增长21.6%的增幅,其中税性收入占地方级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3.5%,比全国其他省区市平均税性收入占比高出近3个百分点。不断增强的财政实力是福建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直接反映,是福建省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的重要体现。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特别是在去年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调整增值税征收范围、继续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等影响财政增收因素的情况下,能取得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收入双双实现26%以上的增长,是中央积极财政政策和福建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的结果,是福建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结果,是福建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财政政策取向
凸显科学发展理念
从2011年预算各项工作完成情况看,突出亮点是“发展”。这一年,福建省通过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在推动福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重点做了五大工作。
一是支持重点建设。统筹省级以上财政资金212.2亿元,投入港口、高速公路、铁路等项目建设。二是支持新增长区域发展。积极争取中央财税政策和资金支持,支出21.73亿元,支持平潭基础设施建设、水源地保护和土地整治。研究制定财税政策,支持武夷新区、古雷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以及苏区老区、总部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支持福州实行市直管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等四县(市)财政体制。三是支持城市建设。支出2.35亿元,用于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支出3.47亿元,用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四是支持小城镇发展。拨付政府债券资金9亿元,用于新增的综合试点小城镇建设。五是支持民生项目顺利实施。统筹132.9亿元,用于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和其他民生项目。
资金的背后,更多的是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福建省研究出台了《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财政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10个方面的促进政策。为稳定工业经济发展,省政府明确了包括财税政策方面有关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的六项措施及其补充措施。为支持平潭开放开发,除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外,还在政策方面争取国家赋予平潭最特殊、最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平潭企业在关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予以优惠……
2012年预算草案更是充分体现了“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的思想。报告提出2012年实现福建全省财政收入2933.62亿元的目标,比2011年增加337.5亿元,增长13%,力争达到增长15%以上。
为实现这一目标,福建省财政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着力推进“三化”并举、“三群”联动和“三维”对接,继续支持打好五大战役。
在支持产业调整振兴方面,增加安排工商发展资金,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企业技术创新、节能改造及淘汰落后产能。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用于重大项目的跟进投资、重大科技开发专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整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初创期和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在支持重点建设方面,增加安排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用于支持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自主创新等重点项目。统筹资金,支持铁路、高速公路、港口、国省干道建设。在支持外经贸发展方面,增加安排外经贸发展资金,支持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安排出口退税资金,继续实行省级财政全额承担出口退税超基数地方负担部分的政策。同时,进一步支持总部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动县域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省建设等。
财政支出结构
凸显发展为民宗旨
2011年,福建全省与民生相关的财政支出达1573.89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71.7%,比上年增长30.7%,重点用于就业与社会保障、教育、医改、保障性住房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充分体现了将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
2012年,民生支出将进一步增加,继续确保民生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针对困难群体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公共文化等问题,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农村基层、困难地区、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和困难群体,逐步扩大保障的覆盖面,提高基本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重点民生项目投入,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落实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加快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安排医改专项,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落实城乡困难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逐步将村卫生所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继续支持完善社会公共管理体系,增加安排资金重点用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平安福建”建设,以及加强市场监管、产品质量检测、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和餐桌污染治理等。
预算报告中对民生投入的重点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就是在强调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时,注意区分“基本民生”和“非基本民生”,更好地体现政府在加强公共服务方面所应承担的职能和需要履行保障基本民生的职责,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学理财思想,对加快构建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将产生积极影响。(王永珍 储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