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高级卫生专家王世勇认为,13亿中国人,不管城乡、地区、职业和身份,都能公平享受国家免费提供的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时针对弱势人群实施7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是本轮医改提出的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与当前发达国家的卫生改革趋势十分吻合,对保障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正在发挥积极的效应。
新医改实施以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投入标准逐年提高,国家规定的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09年为15元,2011年增加到25元。除个别省份外,绝大部分地区已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
同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也进一步健全。2010-2011年,中央投入88.3亿元,支持了544所精神卫生防治专业机构建设。
新医改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把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截至2011年9月底,规范化电子建档人数已达到4.33亿人;5900多万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得到规范化管理;220万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得到了管理服务;8175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获得了免费健康体检。
各地党委政府把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纳入综合考核,重庆市黔江区、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等地把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服务券的形式直接发放给居民。这些做法使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政府提供的实惠,调动了医疗机构的积极性,也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有力增强了居民的健康意识,增加了对医改的信心。
青少年、孕产妇、乙肝病毒携带者、贫困白内障患者、地方病患者……这些最需要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却往往也是低收入群体。国家重大公共服务项目,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两年多来,我国实施七类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迄今累计受益群众达1.9亿人。
“如果不是免费体检,我都不晓得自己得了这么恼火的病;如果不是党的政策好,我都不晓得该怎么办了。”四川省绵阳市关帝镇村民李翠英噙着眼泪说,她是在2011年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中,筛查出患有左乳浸润性导管癌,住院花了5000元,新农合报销和专项补助后,自己只花200多元,深切地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
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说:“医改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根据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和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继续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时,要进一步扩大覆盖人群,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公共卫生服务真正惠及百姓。”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