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土地信托流转成为强农富民新动力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23
在福建三明市沙县近年来涌现的数以百计的种粮大户中,夏茂镇“益鑫农业专业合作社”名声在外。通过土地信托流转渠道,80多户社员总共承包了5000多亩地,一年到头都有人忙活在田间地头:每年1至7月种烟,8月开始水稻制种,到12月又开始播种烟苗。

合作社发起人俞广清告诉记者,因为信托流转过来的土地面积大、四季不闲、烟稻轮作,加之采用“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配”的订单农业模式,全社年产值可突破1000万元,利润达400多万元,其中90%作为分红返还给农户,10%用于投入再生产,一年下来户均纯农业收入就可达到4万多元。

益鑫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功得益于沙县近年大力推进的土地流转新方式。沙县耕地近20万亩,因为是全国著名的“小吃之乡”,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经营小吃,“人走地荒”成为农业生产的一大难题。为此,沙县从2005年起致力于推动农村土地流转。2007年4月,沙县在县、乡镇、建制村分别设立“流转办”“流转服务中心”和“流转服务站”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2009年11月又建成土地流转交易市场。

随着土地流转的持续推进,一些问题也接踵而至:业主与农户私下流转,合同不规范,易发生纠纷;业主经营不善,造成农户田租收益得不到保障,引发群体事件;农业项目规模连片用地难流转等等。

为此,今年5月,沙县又专门成立了土地流转信托公司——源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有限公司,逐步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信托的方式,由政府主导向企业运作过渡,由人工管理向网络服务转变,在全县范围内依法、自愿、有偿、规范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夏茂镇俞邦村村民张茂泉今年将自家的4亩多田租了出去。根据信托公司与承租方福州仙富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协议,张茂泉家耕地的年租金为一亩200公斤稻谷。“稻谷价格以当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为准,以保持租金的平稳增长,同时避免田租因通胀而缩水。”夏茂镇党委书记邹阿松说。

张茂泉告诉记者,年轻人都外出经营小吃了,自己老两口种地没什么效益。地租出去后每年租金收入近2000元,还能在承租方的蔬菜基地里打打零工,“日子挺舒心”。

福州仙富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克河介绍,公司在沙县的蔬菜基地目前已建成500多亩,而规划面积将达5000亩。当初之所以选择沙县,就是看中了这里成熟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流转的面积大,而且连片,信托公司采取市场运作,合同非常规范,不用业主去和一家一户签协议,免了许多麻烦。”

据沙县农业局局长邓声豪介绍,截至目前,通过信托方式,沙县已流转耕地12.26万亩,流转率达61.7%。耕地抛荒逐年扩大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原来抛荒的耕地得到重新开垦利用。目前全县共引进并落地28个开发利用抛荒耕地的农业项目,开发利用抛荒耕地6628亩,复耕率达81.6%。

“土地流转是家庭联产承包后农业生产方式的新突破,使得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程度大大提升,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和新农村建设。”沙县县委书记陈瑞喜说。

陈瑞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先外出的小吃业主贴钱请人代耕,每亩50-100元,而现在每年可以得到每亩300-500元的租金收入;通过企业和外来业主租赁土地,留守农民由原来的直接生产者变为农业工人,还可获得每年1.8-2.4万元的劳务收入。同时,土地流转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全县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外出经营小吃,效益可观。2010年,沙县农民人均收入近8000元,居全市第二位。

通过推动土地信托流转,沙县零散的土地逐渐向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种养能手集中,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全县种粮规模30亩以上的农户有481户,规模养殖大户170户。同时机械化耕作有了新突破,全县共成立了7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机防、机耕服务队,服务面积12.45万亩。此外,全县还发展出了设施农业项目27个,面积达4535亩,成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农业典型。

土地流转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也有力促进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西郊村党支部书记王仁贵告诉记者,过去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差,小孩甚至要到10公里外的小学就读。现在通过新村建设,居住集中了,老百姓离城也近了,新村管理也采取了城市居民社区管理模式,使村民过上了“市民”生活。农地和宅基地因此腾了出来,土地信托流转促成了成规模的茶叶种植、加工基地12户,外出的小吃业主也没了后顾之忧。2010年,西郊村实现村财收入63万元、人均收入8560元,分别是2002年的7倍和2.5倍。(新华社福州11月7日电 王海征 涂洪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