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人就连过生日都要搞个篮球赛呢!”南安市文体局局长吴佳和说,“昔日‘破大厝’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农村小都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不仅被纳入了村里的发展规划,而且村支书还亲自抓起了青少年乒乓球健身基地项目。”
内厝村村支书林姜维手里捧着健身基地的项目书,微笑着介绍,“我们村里牵头出资,体育局给予政策和技术支持,再加上村民自发捐款,一座拥有20个乒乓球台的基地,明年暑假就能投入使用了。明年村里还准备在后山头修健身步道 ……”
国务院在《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提出了“三纳入”的要求,即把全民健身事业特别是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全民健身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
在全国各省市积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向县市级推进“三纳入”的时候,福建省的村一级已开始“纳入”了。内厝村是典型,但绝不是个例。据了解,福建省9市82个县市区,都已经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省级群众体育经费7476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地市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金额合计5509.5万元;82个县市区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金额合计1.09亿元。
让“硬道理”变成“硬指标”
福建省体育局局长徐正国说,“三纳入”是推动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福建省对于全民健身的重视由来已久,但是《条例》以及《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颁布实施,让“硬道理”变成了“硬指标”,福建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于全民健身的重视进一步落实到了行动上——
福建省发改委将全民健身体系建设纳入到“十二五”规划纲要,并且明确提出80%的县(市、区)建有体育场,综合体育馆和游泳池,100%的建制村建有公共体育设施;
省财政厅逐年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在安排本级体彩公益金时,确保全民健身计划资金占到60%。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一年中,福建省委、省政府从本级财政中安排3.3亿元支持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解决青少年课余时间缺少体育锻炼场所的问题;
省教育厅也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
为了让全民健身“三纳入”常态化发展,去年底,福建省体育局党组就贯彻落实《条例》情况,尤其是“三纳入”的落实情况,第一次以局长的名义给9市分管副市长分别致信,希望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今年初,又成立了5个专题调研组,逐一进行检查督导。
“财政纳入”做得有声有色
每天清晨,漳州市九龙公园内都会被晨练的人们唤醒,即使是在雨天。
和平常一样,太极拳社会体育指导员林恩典第一个来到晨练点。当然,还有他的新伙计——一台标有“文体局捐赠”的移动拉杆音箱。“其实这是体彩公益金给晨练点的福利。”漳州市荿乡区文体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财政纳入的体彩公益金每年都会全部返还,作为县一级的体育部门能有这样待遇,在全国尚不多见。
福建省的“财政纳入”做得有声有色,自然离不开当地体育彩票的发行销售。作为我国发行体育彩票较早较好的省份之一,自1990年至2010年,累计销量已经突破275.6亿元,共筹集公益金88.3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福建全省“全民健身计划” 和 “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
“明年要进一步加强公益金的公示制度,加大对各级体彩公益金使用的专项检查,让体彩公益金更好地为民生服务。”福建省体育局副局长吴立官说。
八闽健身热潮波澜起伏
有了“三纳入”,白鹤拳的创始人方七娘想不到,在她身后的300多年,由她创制的这套拳术已经变身拳操走进了永春县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有了“三纳入”,福州市的老年体协和冬泳协会等组织建设日趋完善,蓬勃发展;有了“三纳入”,82岁的漳州老人吕奋扫和他自创的“乐哈哈回春保健操”有了更多的粉丝和身体力行者……
省一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三纳入”的重视,带动了市、县、乡(镇)甚至村的“三纳入”的落实,八闽大地的全民健身热潮波澜起伏,健康福建的观念深入人心。
龙海市紫云公园原是由3个小山包相连的荒山,地涉3个乡镇,曾经存在一些山林纠纷,后来市政府将其规划成公园,并设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得到了各方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特别是自2009年《条例》颁布以来,当地体育部门将几千米的健身步道、80多件健身路径搬进公园,又先后吸引社会投资1亿多元,建成了颇具规模的体育公园,成为当地群众健身休闲的好去处。这样的操作模式和效果,已经成为“全民健身全民建设”的一个典型。
2015年,第八届城运会将落户福州,福建省迎来了发展全民健身的大好时机。福建省体育局局长徐正国表示,打造健康福建,要继续贯彻落实“三纳入”,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群众体育大转变的目标。(中国体育报记者 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