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创新成就“小县大文化”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64
“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这让我们信心倍增!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土楼是客家文化的物化,近几年来,本着‘让文化舞动土楼’的原则,我们在挖掘、传承客家文化方面进行了体制、机制创新和一些有益的探索。” 19日,记者来到永定,和当地基层文化工作者共同学习六中全会精神,讨论如何创新路径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县文体局局长沈庆城如是说。

从大型交响史诗《土楼回响》到原生态歌舞集《土楼神韵》,再到福建省首部原创歌剧《土楼》,短短几年时间,以永定客家土楼为背景和题材的“客家土楼三部曲”文艺精品创作风生水起。

永定,这个人口不足50万人的山区县,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小县大文化”的独特景观?

“既然搞文化产业,文艺院团就不能再靠财政吃饭,要积极稳妥地利用市场化手段,引入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沈庆城介绍说,2008年5月,县里对土楼艺术团和汉剧团进行重组,注册成立演出企业永定客家土楼艺术团,用人、薪酬等按市场规律来办。经历3年转制阵痛,目前,该团拥有48名演员,文艺主干队伍基本稳定,梯队建设趋于完善,活力大大增强。

“转企改制后,专业升级通道和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永定客家土楼艺术团团长陈盛权说,艺术团演员根据艺术水平等分为一线、二线、三线,不同的级别对应不同的基础工资基数、效益奖金、演出补贴。“一线演员的月收入接近4000元,这在永定算是比较高的了。”

好的环境,高的收入,极大地激发了演员们的创作热情。陈盛权用一组数字作了说明——2008年开始,历年新排节目为10个、16个、28个,今年截至9月为23个;2008年开始,历年演出费为83万元、150万元、1200万元,今年截至8月为956万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艺术团自编自导的客家风情歌舞集《土楼神韵》今年2月在京成功上演,成为首个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县级艺术团体,还在台湾、上海、杭州、深圳巡演,场场轰动。

“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永定土楼考察时,称赞‘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希望我们‘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永定人为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现在演出多了,名气大了,大家更想在艺术创作上有所作为。”陈盛权感慨地说。

创新,不仅在于当地“草根院团”的活力激发,还在于积极利用自身文化资源和外来智慧“借梯登高”。

由永定参与创作的原创歌剧《土楼》,今年8月在福建大剧院连演4场,获得空前成功,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观看演出后给予高度评价。今年11月,该剧将代表福建省参加文化部主办的首届中国歌剧节展演,明年4月将参加国家大剧院全国歌剧新春季展演,并陆续在全国15个省会城市大剧院演出;永定参与创作的大型交响乐《土楼回响》,不仅荣获首届中国音乐奖最高奖“金钟奖”,还先后在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及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地演出近60整场,成为福建土楼文化一张“烫金名片”……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作品、产品、精品、商品,这是文艺创作要经历的四个阶段,只有不断创新、围绕市场和群众需求做文章,文化产业才有深厚的基础,才能最终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永定县委书记毛高良告诉记者,县里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委员会,把文化产业和工业、旅游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也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受文化大发展带动,永定旅游业近年迎来井喷之势,占GDP的比重已由2007年的6.8%提升到去年的16.4%,今年还将进一步提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