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改变公厕少、标准低、卫生差、如厕难——福建的“厕所革命”

来自:人民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31

不久前那场群众自发举行的“百姓厕所新闻发布会”,福州的陈依姆常津津乐道。

福州西湖东南角的湖滨公厕,原先是一个臭烘烘的厕所,后经改造,改进了冲水、防臭等系统。翻新后的湖滨公厕“不仅闻不到臭味,反而花香扑鼻,非常宜人。”住在附近的陈依姆说。于是,一些群众自发召开新闻发布会,由衷地感谢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件“了不起”的大实事。因为在老百姓的心里,这小小的厕所,实在事关大大的民生。

福州市环卫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湖滨公厕只是福州‘厕所革命’的一个小小缩影,半年多来,福建新建、改造了千余座公共厕所,为城市文明增添了新景观。”

1  众多城市的尴尬

公厕数量严重不足,建设标准偏低,标识不清晰,很多公厕又脏又臭,让人无法忍受

“吱”的一声,一辆的士在路边停下,司机急冲冲地从车上下来,找个背静的地方,左顾右盼,四下无人,迅速“放水”。这样的情景,想必许多市民都曾遇见过。

福州的士司机林师傅说,谁愿意在大街上做这种丢人现眼的事,可遇有内急,有时几条大路都找不到厕所,实在是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如厕难是许多城市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具体说有三难:一曰公厕少,二曰脏乱差,三曰男女厕位比例失调。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环境办副主任兰邵华告诉记者,以前公厕建设严重不足,标识又找不到,遇有内急你根本不知道公厕在哪里。另外,建设标准偏低,很多公厕又脏又臭,让人无法忍受。

公厕少,如厕难,一些市民只好将犄角旮旯当成“公厕”。在福建省一些城市的偏僻地方,都曾有一个或数个自然形成的“小便墙”或“小便角”,尽管屡受市民诟病,甚至被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清理,但依然无法根除,许多人是因为找不到厕所不得已而为之。

即使像厦门鼓浪屿这样的著名旅游景区,旅游客流也常常让鼓浪屿的公厕不堪重负。鼓浪屿面积1.8平方公里,岛上公厕约20余间,仅从数量来看不算少。但是,每逢节假日,鼓浪屿日均客流达10万人左右,20多间公厕总是排起长队,尤其是女厕所排长队的场景更是“壮观”。

浙江千岛湖的刘先生至今仍然对去年8月到泉州旅游遇到的尴尬事记忆犹新:他们一行3人到西街观赏开元寺后逛街,突遇内急,向几位店主打听,都称这条街没有公厕。经一位好心的市民指点,刘先生一路小跑往所指方向赶。但初来乍到泉州的他左寻右觅也找不到公厕,情急之下只得扔下同伴,打出租车飞奔回住宿的大酒店房间解决。更有甚者,许多女性游客为了避免在行车途中和风景点上厕所,只得不吃早饭或不喝水。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外地旅游者尖锐地批评:“泉州经济很发达,但倘若洗手间不改观,那是不会受人尊重的!”

福州林小姐则遇到了另外一桩窝心事。林小姐参加公务员考试前几分钟需上厕所时,却发现厕所门前有十几个人在等待。等到林小姐“方便”结束回到考场,考试已经开始了。调查显示,因生理特点,女性用厕所的时间大约是男性的3倍。由此推算,每间女厕的厕位应是男厕的3倍左右。然而福建各地大部分男、女公厕的厕位基本是“男女平等”,更多的是“男多女少”,因此常常造成女厕门前排长队的状况。

公共厕所,一个听起来难登大雅之堂的名词,却从来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关乎一座城市的形象,折射着一座城市的文明进程。

2  向百姓敞开“方便之门”

城区每万人有3—4座公厕,步行10—15分钟能找到简易厕所,步行25分钟能找到标准公厕

据2001年成立的世界厕所组织(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提供的数字,每个人每天大约上厕所6至8次,一年总共约2500次,人的一生大约有2年时间耗费在厕所里。所以说,如厕是每个人生命中的一件大事。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倡导清洁、舒适、健康的厕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追求。

福建省已建成城市公厕2500座,但与平均每万人拥有3—5座公厕的标准相比,福建全省城市主城区的公厕缺口尚在1000座以上。

在许多人的眼里,与GDP增长率、重大工程项目和其它众多政府工作相比,公厕建设似乎是可以忽略的小事。但是,福建福建省委省政府却连续几年将其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之列。去年底,福建省政府下发《福建省城市公厕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福建全省在今年上半年再新增公厕525座,达到“城区每万人有3—4座公厕,所有城市、县城步行10—15分钟就能找到一座简易厕所,步行25分钟左右就能找到一座标准公厕”的目标,并确保每个县(市、区)城区新增公厕中有一半以上是新建标准公厕。

同时对新建公厕的标准作了具体要求:内部功能合理,方便使用,特别要方便老年人、残疾人使用;活动式公厕应男女分设,男厕至少设置一个厕位和一个小便器,女厕至少设置两个厕位;附属式公厕要设有专门的进出通道向社会开放;要按照规范标准设置无障碍设施,等等。福建省级财政将对新建标准公厕每座补助10万元,其他公厕每座补助5万元。

此外,还特别提到,新建的独立式公厕和附属式公厕男女厕位比例一般为1∶1.5至1∶2,以解决目前男女厕位设置比重失调的状况;并强调公厕布局要合理,要设有鲜明的标志和指引牌,以解决群众找不到厕所的问题。

一场被当地政府和百姓称为“厕所革命”的大规模城市公厕建设就此展开。

福建充分利用边角地、城市绿地、公园,使公厕的建筑风格、装饰与周边环境、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有关部门在公厕选址、用地、水电和污水接驳等方面简化审批程序,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截至6月底,福建全省城市新增公厕1200座,比原计划超额完成150座,福州、厦门、泉州3市新增公厕数量最多。福建全省公厕建设累计投资达4亿多元,群众如厕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在福州市鼓屏路,一座造型别致的公厕近来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如果不是外墙上挂有‘公共厕所’四个大字,我还以为这是一座酒吧呢。”福州的黄先生说。这座公厕除了独特精美的外观设计外,内部配套设施也十分齐全,不仅配有专人管理,还设计了人性化的残疾人如厕通道。

福州市华屏路与屏东路交叉口附近最近也新添了一座公厕。门内外扶手下方都印有“拉PULL”和“推PUSH”中英文双语标志。约1平方米的空间内,安装了一个感应式蹲厕、一个感应式男小便池、一个洗手盆、一面椭圆形镜子,蹲厕的左前方还有供残疾人和老人使用的扶手,以及一个紧急求助按钮。

福州六一路与湖东路交叉口的晋安河边,原先也是一些市民随意小便的所在。前不久,这里新设了一座移动公厕。移动公厕有两个普通厕位间和一个管理员间,每个厕位间都设有一个蹲便器、一个小便斗和一个洗手池。厕所门上方设有LED指示灯,自动用中英文显示厕所内“有人”或“无人”。市民使用完后,公厕自动冲水。厕所内也有紧急求助按钮,如厕者按下这个按钮,便可提醒管理员。市民如厕时间超过15分钟,公厕感应系统会通过微电脑提醒管理人员注意,以防有高血压等疾病的老年人因身体不适晕倒而无人知晓。

福州市环卫处副处长周有祥告诉记者,至今年6月底,福州共完成312座公厕建设,其中城区完成255座,超过计划数105座。包括标准公厕、简易公厕、移动公厕等,在不同地段设置不同公厕,满足如厕需要。而且内部设计都非常人性化、智能化,一改以往公厕给人“脏乱差”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

“公厕建设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政生说,干净、便捷的公厕代表了福州城市的文明进步。

3  管理比建设更重要

公厕所需水电费、日常维护费、管理人员工资等,都由政府财政埋单,并试点公司化管理,提高资金效率

“新开茅厕三日香”。这句俗语形象反映了厕所卫生保洁的难度。福建公厕建设,是否也会重蹈覆辙呢?“新建的公厕是很好,不过也要有完善的管理,要不然卫生状况非常糟糕。”许多市民心存疑虑。

市民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以往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新建的公厕盖好没多久就又臭烘烘了。没有卫生整洁的环境,公厕不但不能惠及民生,而且将成为附着在城市肌体上的一个个疥疮。从这种意义上说,管理有时比建设更重要。

从推动“公厕革命”开始,福建省就对公厕管理予以了足够的重视。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求各地创新思路,从公厕管养维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选择专业化管理公司负责保洁、推行标准化管理、统一公厕管理员培训、建立公厕星级服务评定机制等方面,改革公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福州环卫处副处长周有祥告诉记者,目前,福州已建成的公厕已达800多座,其中环卫部门直管公厕700余座,每座公厕都有专人管理、清扫。这些公厕每年所需水电费、日常维护费、管理人员工资等,至少在2000万元以上,都由政府财政埋单。公厕建设任务完成后,环卫部门已将工作重点转向公厕的日常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如及时维修、更新损坏的设施;合理设定公厕的开、关门时间;布设1000多套公厕引导牌,让每座公厕都有醒目的标志和导向牌;对公厕的冲水保洁、消杀情况和设施完好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培训公厕管理员;试行公司化专业管理,等等。

去年以来,福州环卫部门先后举办了7期公厕管理员培训班,培训管理员700多人次。福州市还对公厕进行动态星级评定,从最基础的“二星级”,到最高级别的“四星级”。凡能保持或提高管理标准的将“加星”,达不到标准的“减星”并与相应的奖惩挂钩。

福州市鼓楼区对辖区内45座公厕试行了公司化专业管理,选择大弘朗洁、绿通、千景3家保洁公司承包负责公厕的日常清洗保洁及水电、设施维护等工作。区公厕管理考评小组负责对服务质量进行考评,得分在79分以下的为不合格,予以黄牌警告,并处罚承包公司承包经费的5%;连续3次以上不合格的承包公司,将被解除承包合同,并没收保证金;若发现乱收费情况,将根据实际收费的10倍对承包公司予以处罚,等等。周有祥说,福州市将在取得经验后,向全市推广公司化专业服务管理。

“公厕革命”给福建城市公共卫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如今在福建许多城市,公厕已完全告别了“脏乱差”形象,甚至成为市民引以为豪的城市新景观。(江宝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