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持续领跑,晋江民营经济风生水起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05
晋江民营经济发达,民企超万家,在县域经济总量中“十分天下有其九”。

进入新世纪,晋江民营经济活力迸发、发展提速——

上规模。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5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373家、超10亿元企业25家。

强素质。晋江民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169个。涌现出国字号品牌119枚,上市企业32家,数量均居全国县级市之首。

调结构。在传统产业不断做强做大之时,民营经济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正在起步。

……

活跃的民营经济、发达的产业集群,已成为晋江县域经济最突出的特点和最鲜明的优势。

集群突围——从草根起步到产业成林,崛起的产业集群壮大了晋江县域经济总量,成就了晋江制造的金字招牌

从泉州市区往晋江,公路两旁是林立的广告牌,恒安、安踏、劲霸、七匹狼……都是耳熟能详的品牌。支撑这些品牌的则是晋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晋江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晋江的传统产业已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拥有制鞋、纺织服装、建材陶瓷、食品饮料、纸制品等多个产业集群,这些集群的年产值,少则百亿元,多至数百亿元。

而众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与转型过程——

乡里乡亲,兄弟朋友,把酒言欢;探讨商机,投入股金,签字画押——30多年前晋江街头巷尾上演的这一幕,晋江人或许早已习以为常。然而,正是凭着这份草根,晋江人从手工作坊起步,踏上创业征程。“家家办厂,户户经商”是那时的景象。

为引导民营经济良性发展,晋江相继制定实施了产业集群、品牌发展两个规划。通过深入研究本地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晋江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与传统制造业相配套的上游企业落户晋江,填补产业链空白点。

晋江还采取“政府指导、部门牵头、社会协作”的办法,启动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继建成制造业电子化协作平台、国家鞋服检测中心、伞具拉链检测中心、玩具文具检测室等一批产业创新公共服务项目,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多年来,以知名企业为龙头,晋江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确立了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目前,晋江年产茄克7000万件,占世界茄克年总销量的1/5;运动鞋旅游鞋年产量占世界年总产量的20%;糖果年产量占全国年总产量的20%;雨伞年产量3亿多把,年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15%、25%。

近年来,晋江先后荣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拉链之都”、“世界茄克之都”、“中国伞都”、“中国鞋都”、“中国内衣名镇”等14项“国字号”区域品牌称号,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品牌基地之一,成就了“晋江制造”的金字招牌。

产业成林,优势独具。在晋江党代会上,晋江提出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力争到2015年,形成2个超千亿、3个超500亿的产业集群,培育5家以上百亿企业、50家以上上市公司。

两翼齐飞——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资本运营,晋江民营经济发展始终勇立潮头、引领先机,为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晋江民营经济起步于小工厂、小作坊。改革开放初期,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成本优势,从仿牌、贴牌起步,晋江的大部分企业迅速走完早期的发展积累。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质量与品牌成了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晋江人尴尬地发现,面对全市民营经济的“满天星”,真正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只有“安尔乐”等少数几个。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创牌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1995年,晋江市政府提出“质量立市”的口号;1998年,提出“品牌立市”的口号;2002年,提出打造“品牌之都”的构想。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重奖技术创新及名牌培育成效显著的企业。

这股“创牌热”绵延数十年,热度至今不衰,成就了晋江“品牌之都”的地位。

品牌带动的实施,使晋江制造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攻城略地”——安踏运动鞋、心相印纸巾、七匹狼茄克、浔兴拉链等10项产品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均位居第一。

资本板块,是晋江民企的另一个创造成果。今年初,随着冠科电子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晋江的上市公司数量一举超过江苏江阴,成为全国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县级市。在资本时代来临的今天,晋江擎起了“引领者”的大旗。

据统计,晋江32家上市企业,通过资本市场首发募集资金160多亿元,总市值超1300亿元。目前,晋江还有近百家上市后备企业,今年内可望上市10家左右。今年一季度,晋江131家上市和上市后备企业纳税同比增长60.04%。

从民营经济的激情迸发,到品牌运作的破局突围,再到资本时代的超前引领,晋江民营经济始终活力迸发、持续领跑。

换挡提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新产业异军突起,为晋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积蓄了能量与后劲

2月23日,香港证券交易所传来消息,太益控股正式更名为金保利新能源。此前,总部位于晋江的金保利新能源公司成功借壳太益控股上市,成为港股中唯一生产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上市公司。

眼下,在传统产业闻名的晋江,在蓄势多年之后,新兴产业也在开花结果。

事实上,新兴产业的勃兴,是晋江经济多元化突进的一面。

连续18年领跑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晋江,如何继续领跑?晋江的答案是:主动求变,蓄势突破,实现换挡提速。一方面积极引导传统产业依靠科技进步、现代管理和资源整合加快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光电、物流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晋江开发区,记者看到,这个原本并不显眼的产业园区正在加速拓展提升。历经创牌、营销扩张期之后,品牌众多的晋江制造业进入增强内生力的资源整合阶段。晋江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打响“开发区拓展提升战役”,新增征地1.87万亩,全面拓展晋江经济开发区,完善园区布局,规划功能定位明晰的“一区九园”,为企业增产升级提供平台,提档升级留住资金,引导企业把上下游产业链引入晋江,在本土构建品牌产业园。

“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加快实施技改是抢占行业话语权的重要法宝。”晋江市领导说,今年,晋江扶持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将达120多个,计划投资50多亿元,以尽快推动传统产业从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在整修完善传统产业这台主引擎外,晋江还努力打造光电产业等新兴引擎。

近年来,晋江把发展装备制造、航空零部件修造、高端印刷、光电能源等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高标准发展,集聚式推进。仅光电产业,晋江就先后引进金保利能源、冠科电子、晶蓝光电等龙头项目,并吸引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着力培育产值超千亿元的光电能源产业集群,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经济新跃升发展蓄势。

依靠传统产业单体前行的晋江,如今正在进行立体突进、跨越发展。今年一季度,晋江生产总值达186.2亿元,同比增长14.8%,晋江财政总收入完成29.23亿元,同比增长40.12%。(福建日报 何金 阮锡桂 刘益清 段金柱 刘辉 晋江经济报 罗辉 通讯员 林青)

采访手记

领跑之道

晋江经济发展持续领跑之道是什么?

“关键的一点是不断将本地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使民营经济发展富有特色、极具活力。”晋江市委书记尤猛军如是说。

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源自对自身发展优势的清晰认识。

在谋划发展中,晋江人认识到,民资发达、侨资充裕、市场理念活跃以及区位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晋江发展县域经济的独特优势。因此,只有不断推进市场化、民营化,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才能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多年来,晋江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满腔热情地加以扶持,出台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发展战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冲出重围,实现快速发展。

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发展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从“质量立市”到“品牌立市”、“企业上市”再到“精益管理”战略的实施,晋江民营经济发展不断突破桎梏,走出一条县域经济不断升级转型之路。多年来,晋江民企实现规模由小变大、品牌经营由表及里、上市企业由少到多、研发能力由弱渐强、高新产业从无到有、工业布局由散到聚等六个方面质的跃升。

当前,晋江民营经济发展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和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涌现了恒安、安踏、浔兴等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市场话语权强的龙头企业;同时,国字号品牌和上市公司全国县级市最多。随着产业发展,晋江的生产基地、产业资本、企业家队伍、市场营销人才、专业市场等生产要素加速向外扩张,在全国建立了23万家品牌专营店。同时,晋江牢牢把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确立了在国内外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并形成良性互动。

产业集聚、规模支撑、品牌创新、资本经营,要素扩张、内外互动,已成为晋江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的独特优势,成为推动晋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是一种眼界、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坚持。当前,学好“晋江经验”,我们不能简单地复制晋江模式,而是要静下心来分析自身优势与劣势,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当前发展机遇,认真谋划自身发展思路,寻找自身发展路径。

正所谓“谋而后动,动则必成”,只有如此,才能学到“晋江经验”的精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