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造学习型城市,在深圳,除公共图书馆外,全市还分布有180余台套街区自助图书馆,每天24小时为市民免费提供图书借阅服务。本报记者 常刚 摄
刚刚三十而立的深圳,又一次聚焦世人的热切目光。
沧海桑田。从一个经济总量不到2亿元的小渔村成长为GDP超过8200亿元的国际大都市,深圳30年的巨变超出了世界的想象。
前些年,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引发了海内外一场“特区不特”大讨论。没有了特殊的政策优势,面对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瓶颈性制约,深圳如何将“成长的烦恼”变为“成长的喜悦”?这片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奇迹的神奇土地如何延续昔日辉煌?本报采访组日前走进这座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从她的身上探寻成功的力量。
“制度创新是深圳创造奇迹的不竭动力。”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坚定的话语透露改革创新的决心:“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广东是一把‘尖刀’,我们就要争当‘刀尖’,为科学发展再探新路,为改革开放再立新功!”
深圳之行,记者深深地感受到:政府有创新导向,企业有创新动力,市民有创新意愿,社会有创新氛围。创新改变未来的价值观,已深深渗透于全社会。它如磁石一般,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创新人才,来到深圳创新、创造、创业。
本报采访组
从市民中心到大部制改革——
“没有新作为,特区就不复存在”
出租车行驶到深南大道一个外形如大鹏展翅、时尚又灵动的建筑物前停下。让记者惊讶的是,这个四周被绿树和草地环绕、外墙全部采用透明玻璃落地窗的“市民中心”,尽管人来人往,却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市民活动广场,竟是市委市政府以及21个政府部门的办事机构。
“这可是国内第一个‘没有围墙的政府’。市民24小时可以从厅堂穿过,享受‘一站式’行政服务。”深圳出租车司机颇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一深圳标志性建筑。
政府“衙门”取名“市民中心”,职能部门齐聚一堂,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更名和搬迁,更是一次政府行政理念大“换脑”。
探究深圳过去30年创造的辉煌秘诀,“创新”无疑是最大的法宝。第一个端掉“大锅饭”打破“铁饭碗”,第一个大刀阔斧简政放权,第一次进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30年来,深圳大胆突破旧体制,在全国率先进行各项体制改革,深圳创下了200多个国内“首次”、“率先”,保持着多项全国“第一”、“之最”。
然而,光环越闪耀,压力越沉重。丰硕的成果并没有让深圳人沉醉,面对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深圳的决策者清醒地意识到,改革创新不仅是深圳肩负的使命,更是发展唯一的出路。
“在新形势下,要更好地发挥特区作用,就应该继续为全国的改革闯‘盲区’、破‘难区’、趟‘雷区’。没有新作为,特区就不复存在。”深圳市决策者表示。
面对压力,政府从自身做起。2009年7月,深圳政府机构改革以空前的力度启动,再吃了一次“螃蟹”。这次被简称为“大部制”的改革,把原有46个政府部门精简为31个,精简幅度达三分之一,同时,调整近三分之一的行政审批事项,精简400余人。客观效果,“瘦身”更是“健身”,“砍掉了内耗,砍出了效率”,再次引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潮流。
锐意改革,深圳激情不减当年。从在全市公务员队伍中掀起治“庸”、治“懒”的“责任风暴”,在全国率先建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到设置24个评估指标对领导干部实行绩效考核,全面监督政府工作;从公务员试点分类管理,“铁饭碗”变成“瓷饭碗”,到今年召开的第五次党代会上,首次“试水”公推直选产生了14名市党代表……近年来,深圳的决策层大胆转变政府职能,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创新,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创新,让政府感到压力。越来越多深圳公务员感受到,难当官,当官难。
“虽然有些阵痛,但深圳转型必然要求政府向服务型转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一名在大部制改革中,从原来“一把手”变为“三把手”的局级干部说。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综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口。深圳要继续敢为天下先,必须率先在行政体制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举起行政体制改革这面大旗。这样深圳才有可能走得更远。”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说。
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
“自主创新是深圳的灵魂和生命线”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深圳必然的选择。2008年,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以排山倒海之势扑向八方。深圳的决策层意识到,源头创新、基础研究薄弱,已成为制约深圳建设“国家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城市”的最大瓶颈。
转型!转型!转型!面对发展困局倒逼,深圳明确把自主创新战略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全面提升源头创新和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从“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转型。
2009年,深圳自主创新企业创造的价值,已占全市GDP近四成。今年上半年,深圳出口高新技术产品439.6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2.4%,增长27.7%。在全国大中城市,每万人的专利、发明专利授权量,深圳均居第一位。全国“最具创新力公司30强”,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包揽前4名。
如今,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产业已发展成为深圳四大支柱产业,占GDP比重超过60%。
深圳创新的步伐并没有停止。2010年初,深圳对外公布一项庞大的发展规划,准备在未来投资105亿元,倾力打造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三大产业规模将达到6500亿元,让深圳成为这三大产业全国最重要的基地。
红白相间的亮丽车身,大气宽敞的时尚外形,在深圳的街头,不时可以看见一种新型的纯电动出租车穿梭。
据了解,这是中国第一批投入商业运营的环保节能车型,由比亚迪公司自主研发制造。到今年11月,深圳全市将投放100台这种新型出租车。
“敢于创新、勇于实现,是我们创业的精神支柱。”比亚迪公司董事长王传福表示,凭着这种信念,1995年在深圳创建的比亚迪公司依靠自主研发的设备和工艺,生产的手机锂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第二大电池供应商;生产的双模电动汽车项目已申请700多项国内外专利,在世界上形成领先优势。
比亚迪、中兴、华为、大族激光、迈瑞生物、华强文化……在深圳,依靠着创新壮大的企业比比皆是。这些年轻企业的成功崛起,不仅成就了中国的骄傲,也为深圳近年来着力发展创新型城市所取得的成效写下了最好的注脚。
从当年“三来一补”、“贴牌生产”起家,到自创品牌、自创名牌,深圳实现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转变。
“深圳成功的秘诀就是企业永远是创新主角,政府当好‘场地维护员’。”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说,在深圳,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政府把角色定位在完善创新环境,坚持“有为”和“无为”的辩证统一,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最终获得了成效。
“是深圳给了比亚迪创新的土壤和创新的精神”、“没有深圳,就没有腾讯。腾讯的文化跟这座城市一样,就是鼓励创新”……在深圳30周年庆典上,比亚迪公司和腾讯公司掌门人如此感慨。
“企业成长与政府支持分不开,但完全依靠政府扶持的企业也长不大。”迅雷公司CEO邹胜龙告诉记者,正是有了政府提供的良好环境和舞台,加上企业的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才成就了深圳的辉煌与奇迹。
“深圳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自主创新。这是特区的灵魂和生命线,也是深圳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始终受到重视的根本。”王荣面对众多媒体采访,显得信心十足:“论经济总量,深圳与一些大城市不在一个等级上,但论企业创新能力,深圳完全可以跟它们叫板!”
从创意集市到中国油画第一村——
“创新就是深圳的城市DNA”
创新,让深圳获得了喝彩,赢得了尊严,征服了世界。
在深圳,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不仅政府在创新,企业在创新,就连普通的市民也在创新。创新,已然化为深圳的城市精神。
在深圳的每个角落,比比皆是的设计创意都会不经意地进入记者的视线:
——被称为“创意集市”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广场,创意市民正展示造型奇特古怪的布艺公仔、个性化饰品饰物、小型创意家居用品等;
——田面的多座厂房被改造,现已成为多家国内外知名设计公司进驻的创意基地;
——龙岗区布吉镇大芬村民通过租房,将小小的“城中村”变成“中国油画第一村”。在这里,当年拿锄头种水稻的粗糙泥手,也能随手拿起画笔创作油画……
一个个“创意园区”让市民的“奇思妙想”有了孵化的基地。
可以说,在深圳,只要你有创造的梦想,这座城市就会给你实现梦想的翅膀。
付出总有收获。深圳的创新经验,得到中央和省的支持。2008年6月,第一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花落深圳。
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深圳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授予深圳“设计之都”称号,深圳成为中国首个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城市。2009年12月7日,深圳迎来了自己的首个创意设计日,这一天,近百个创意“站点”就像星星之火遍布全城,构筑起市民亲近、走进创意设计的旅程。
“第一个30年,深圳的崛起靠创新,又一个30年,深圳的发展更得靠创新。”在深圳30周年百件大事评选活动中,一位投票的网民写道:创新是深圳的城市DNA。
在上海世博会上,深圳展区的主题是“中国梦想的试验田”,由深圳大芬村500余名画师绘制的999幅油画被粘贴于深圳馆的外墙,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中国梦想。
每座非凡的城市都有梦想。
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道出了未来5年的梦想:2015年,深圳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经济总量比肩新加坡,达到1.5万亿元。
“在新30年里,我们将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谈到深圳的未来,深圳人豪情万丈。
为了这个梦想,深圳再出发。
(执笔:潘园园 吴毓健 采访:任君翔 段金柱 赖文忠 何金 储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