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乡池湖商周古墓
闽越图腾雕塑
编者按:旅游是闽北的优势和出路。但闽南闽西抓住《若干意见》的机遇在“海峡旅游”上展开双翼,而闽北却仍迷茫。许多人认为海西战略中“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是针对“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而言,闽北对台旅游没有什么可为。我市文史学者李子先生在分析闽北与台湾的紧密因缘关系后指出:“海峡旅游”最漂亮的牌在我们手上,就看我们如何出手成为赢家。
李子先生在大武夷论坛“武夷网评”栏目发表这篇帖子后,立刻引发了网友热议。
闽北对台开展“海峡旅游”,不止有山水奇景的吸引力,更有闽北神奇文化的吸引力。“闽北文化”之于“台湾文化”,有着远超“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之上的“共同文化内涵”,它有四大根源性文化:
——古闽文化。远古以降历夏商周至春秋时期为“古闽文化时期”,彼时福建与台湾同属于“大闽地”,迄今两地遗有大量共同的古闽文化现象:上古生活在武夷山的被称作为“闽濮”的古闽族,被《山海经》记载为“羽民国”,相传“羽民国”人为“卵生”;而台湾自古传今的排湾人、鲁凯人至今仍保存着与古闽族人相同的“卵生崇拜”习俗。上古武夷山古闽族人有特具的悬棺葬俗,而悬棺葬在台湾同样广为流布。学者指出“人祖卵生”是马来人种的文化特征,这意味着同属闽地的古福建人与古台湾人共同具有“南岛遗传基因”的“马来血统”。对此,我国人类遗传学学者李辉研究证实:福建古闽族“出于南部类型,有8%的西越特有的M88突变……台湾原住民,明显与福建相似”,——“大闽”时期形成的古闽文化,将两地的根紧紧地胶结在一起。
史学界称“福建文化发源于闽北”,闽北既是闽江的发端,也是闽文化的发端。全省古闽文化遗存集中在闽北,我们可从武夷山开始如数家珍:“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的武夷山,除了有梅溪岗黄泥山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外,更有天下人称奇的上古悬棺;武夷山西邻的光泽县,是全省最大的商周墓葬所在地,出土的数千件商周文物中有8件收入国家博物馆和300多件收藏于省博物馆;武夷山北邻的浦城县,其商周窑址墓葬连续两年列为全国考古重大发现,而超越“越式剑”千年历史的浦城西周青铜剑更闪耀出旷古的文明光芒;紧邻浦城的松溪县,境内的湛卢山是天下闻名的春秋欧冶子铸剑处,近期又探测出两座上古大墓;跨过松溪到政和县,有铁山乡的商代青铜剑墓葬,还有罕见的上古杨源石刻;再到建瓯市,小桥乡出土的大型青铜铙、南雅镇出土的编钟,诉说着古闽王朝的神秘;而建阳市,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徐市乡也有上古宝剑神秘问世;至于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的延平区,更是世人皆知的“延津剑合”神奇故事流传地……闽北古闽文化谜一样珍奇,而对同根一脉的台湾游客更是具有追根溯源的吸引力。
——闽越文化。战国以至汉魏时期为“闽越文化时期”,从战国时越人入闽到汉武帝时闽越国为汉室剿灭,“大闽地”改称为“闽越地”,闽越文化虽然是古闽文化的嬗代文化,但闽越国因曾盛极一时,故对福建历史影响至深。“大闽”易帜为“闽越”时,台湾同样是闽越的势力范围,因此闽台两地至今有大量共同的闽越文化现象。闽越人的典型文化特征是“蛇崇拜”,他们在福建留下了很多“雕以写蛇,刻以写蛇”的遗迹,而在台湾,高山族、泰雅人、布农人、排湾人今天仍然盛行着蛇图腾。
同样,闽越文化的中心也在闽北。闽越国时“筑六城以拒汉”,这些闽越王城分布在武夷山、浦城、建瓯、建阳、邵武各地;延平、邵武等地还留下了“越王台”;上古原叫“南山”的地方,也被闽越人祭谒先祖“无余”而改成了“无余山(武夷山)”;闽越的蛇崇拜最典型地浓缩在了延平樟湖的蛇王庙和七月七的蛇王节上。闽越文化既是闽北特有的珍稀文化,对于台湾游客追寻祖先足迹同样具有强大的文化号召力。
——大圣信仰文化。大圣信仰文化可视为古闽文化的延续。它起源于汉晋闽地“山精木怪”祭祀,后演化为唐宋的猴精崇拜,至元明清时发展为大圣信仰。它起于闽地又超越闽地辐射到海峡两岸乃至东南亚,覆盖广泛。
经过文化学者大量的考古寻绎和《西游记》学者的共同论证,逐渐证实闽北是大圣信仰文化的中心。大圣信仰中心源在闽北顺昌县,其宝山双圣庙被推立为大圣信仰的“祖山、祖庙”。追寻大圣信仰源头,其最早的汉晋“山精木怪”祭祀,应源出于被称为“闽濮”的古闽人以及越人入闽后“闽濮”逃匿于山林中转化而成的、被误传为似人似猴的“山都木客”,故“大圣文化”实为古闽文化的余绪。大圣信仰亦广泛辐射台湾,信徒甚众。近年来,台北的忠孝堂、台南的合安堂、台中的万福庵、马祖的水部尚书公府等数十批次朝圣团纷纷登临宝山“双圣庙”朝宗谒祖,顺昌的大圣文化旅游渐入佳境。
——朱黄宗亲文化。朱熹生长生活并老死于闽北,是中国南宋思想家、理学的集大成者、儒家的代表人物。作为理学家朱熹闻名遐迩,作为儒家其影响直追孔孟。其学术思想是中国元明清三代的主流官方哲学,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其学说超出亚洲各国并对世界哲学文化产生影响。闽北是朱子理学的发祥地,同时朱氏海外后裔数百万而台湾亦燔。黄峭于晚年隐居邵武,被后世尊为峭公、峭山公,其大爱至绝的开放胸襟在中国封建时代为世罕见。从他于唐末分送十八子出征起,其后裔从闽北走向台、港、澳,人口数千万,遍布世界几十个国家,闽北是台海黄氏祖地。
闽北既是朱熹、黄峭故居地,也是“立雪精神传台湾”、“两岸黄氏根连根”的渊薮,更是台海朱、黄宗亲谒祖的祖地。这是祖先馈赠给闽北的、号召台海朱黄宗亲并天下共享的耀眼文化!
除四大根源性文化外,闽北尚有四个半根源性文化——
这四个半根源性文化即闽北茶文化、首府文化、畲苗民族风情文化、郑成功宗亲文化。它们虽然没有四大根源文化那样具有原发性的意义,但对台湾亦具有不可估量的辐射性。从茶文化来说,“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海内外许多地方都从闽北查到了种茶的源头,《台湾通史》也记载:“嘉庆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鱼坑,发育甚佳……遂互相传植。”连氏家族还曾到闽北寻踪。从首府文化来说,闽北是闽越国终结以后汉文化向全闽地播展的中心,福建省汉化的首郡、首府就在闽北,它对闽台结束地方族群文化并入中原汉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认知意义。从畲苗民族风情文化来说,闽北自古是畲族聚居地之一,至今畲乡畲村甚多,疑畲族恐为古闽人与古越人融合所遗传;而闽北亦有全省唯一的自古所遗的苗族村,疑古闽族从属于古代苗蛮集团,而闽北苗人恐为古闽族所嗣传,因此畲苗民族风情是认知闽台古民俗的源泉;从郑成功宗亲文化来说,闽北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受封之地,也是他军事政治生涯走向辉煌的起点,他渡海复台至今台湾各处仍立庙颂其“延平郡王”,随郑成功渡台的闽北血统亦是今天台湾人的重要一脉,所以郑成功宗亲文化是认知闽台关系的重要纽带。
闽北与台湾——千万年共同的血浓于水的根文化!闽北是世界“自然与文化旅游中心”,更是海峡“自然与文化旅游中心”!闽北与台湾无人可比的“共同文化内涵”,如同金子埋藏在我们地下,就看我们如何挖掘,如何打造我们的对台文化旅游产品和酿成香醇的品牌文化旅游名酒!
网言网语
兰福森:闽北也有很多客家文化,比如畲族的问题,客家话等,这些都是对台交往,吸引台湾游客前来旅游、投资办企业的有利条件。但是,我总觉得闽北好像在利用这些资源方面,似乎也没有闽西、闽南那样有积极性。
爱喝酒的猪:如果从旅游业的发展来看,我不太同意教授的划地为牢的观点。文化的渗透是非常强大的,闽越赣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独立剥离出来显得苍白,底气不足。
红蝴蝶:去年在顺昌参加大圣文化节,看到不少港台人为寻到大圣祖地高兴,慷慨解囊;又见到南平市朱姓成立协会,不少外方人士参加,聚金大几百万。闽北旅游牌可以从各方面打,就看政府有没有人来真心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