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宏伟蓝图,良好的资源禀赋,独特的区位优势,日益改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迎来跨越发展的黄金期。
集聚众多优秀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有着强大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骨干力量。
携手奋进,合作共赢。随着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一系列战略目标的制定和重大举措的出台,一个个大项目纷至沓来,福建与央企频频合作,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新格局。央企入闽,为海西经济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新的机遇——
吸引央企布局
福建是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热土。
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东出台湾海峡,西联内陆腹地,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福建在历史上成为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门户。而作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近年来福建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主体地位正日渐凸显。
党中央、国务院对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高度重视。2009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闽考察,温家宝总理专门听取福建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都强调福建发展正面临着重大历史机遇,应牢牢把握,加快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站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海西战略很快吸引了各方瞩目。贯彻落实中央支持海西建设的决策,已经成为国家部委和央企的共识。目前,已有近60个国家部委、央企、团体组织与福建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纪要,从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促进海西建设提速。由此,国家战略迅速转化为推动海西产业发展、改善投资环境、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实际举措。
与此同时,近年来福建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补齐历史遗留的“短板”,先后投资1000多亿元修建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项目;主干电网从220千伏升级为500千伏;通过加大港口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一批独具优势的沿海港口。此外,还密集出台12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而且,由于福建生态环境优越,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较强,开发密度及发展潜力大,沿海地区有望成为全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
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福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区位优势和重要作用将进一步凸显。随着地方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国家项目建设、资金安排等方面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福建将以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迎来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
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可预见的良好前景,也极大提升了央企投资信心。越来越多的央企开始重新审视福建经济,纷纷将海西纳入战略布局重点,加快加大在闽布局。有关专家认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的优势与中央企业的优势,构成了互补性极强的差别优势。福建的机遇,无疑也是通过双方合作,优化布局结构和做强做大的机遇。
携手央企——
推动跨越发展
“十一五”末期,福建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交通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改革开放积累了丰富经验,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了发展活力,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对台优势等进一步显现,已成为推动福建跨越发展极为有利的条件。特别是福建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4万亿元,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正处在夯实基础、积蓄能量的重要关口。
今年7月,福建省委召开八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福建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福建省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福建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推进福建跨越发展“两个力争”的目标任务,即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力争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4万亿元,为服务全党工作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更大贡献。
事实证明,实现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好海峡西岸经济区,既要依靠“内力”,充分调动福建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要依托“外力”,借梯登高,广泛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尤其是来自中央企业的力量。
众所周知,中央企业规模大、实力强,科技创新水平高,处于行业龙头地位,有着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效益较好、实力雄厚的央企合作,项目带动,可以聚集发展要素,激发区域发展活力,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为此,福建全省上下正在积极吸引外资、台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全力推进与央企的战略合作。
加强组织领导,凝聚福建全省合力。福建省领导亲自带队赴京拜访中央企业,与来考察的中央企业座谈,深入研究合作事宜。福建省政府在《福建省省属企业2009年—2012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争取在三年内每家省属企业都对接一家相对应的央企,紧密挂钩,吸引他们到福建省投资布点,形成经济联合体。各地党委政府也纷纷行动,策划生成项目,加快推进招商进程。
出台优惠政策,为合作提供保障。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实施一企一策。优先保障项目,完善配套条件,优先调剂重大产业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享受建设规费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提供人才保障。
策划生成项目,搭建合作平台。福建省专门编印了《中央企业情况介绍》下发各地,各地针对自身实际,以调整结构,优化产业为主要内容,策划生成了一大批的项目;并编印了《福建省重点产业情况介绍》和《福建省重点招商项目介绍》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企业财税优惠政策指南》送往中央企业,吸引其到闽布点投资。
合作发展——
共促产业升级
八闽大地,潮涌海西。一幅幅气势磅礴的建设画卷,正从北向南次第展开:总投资分别超过500亿元和800亿元的宁德核电站、福清核电站,雄踞于福建海岸线的北部和中部;往南,可见莆田、晋江和厦门东部3个LNG燃气电厂,已建成投产;而在滨海工业重镇泉州,一个千亿石化城正在崛起……
携手央企,接二连三的大项目在海西这片热土上跃然纵横,福建轻工业唱主角却难撑大局的一页将被翻过。近年来,随着央企对福建的投入不断加大,合作范围不断拓宽,一批有规模实力、有自主品牌、有很高知名度、有较强竞争力的央企带动项目在福建落地生根,成为引领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据统计,目前在闽投资发展的中央企业有40多家,其中,中石化、中海油、中国铝业、国电集团、国家电网公司、华能集团、华电集团等央企在闽已建成投产项目47项,总投资2181亿元;鞍钢集团、北车集团、大唐集团、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核集团、中国中化、中国化工、中远集团等央企在闽在建项目42项,总投资2448亿元。
毫无疑问,上述融入福建经济的“大块头”项目,将成为福建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领跑者。从目前对接合作的实践看,这些项目对完善福建省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已产生积极效应:
一是加快构筑综合交通网络。与央企合作的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建设“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和“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打造厦门、福州、湄洲湾三大港口,完善空港布局,投资环境日益改善。
二是加快构筑东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一批核电、火电、气电、抽水蓄能电站、风电项目加快建设,提前形成福建全省500千伏大环网,多元化电源结构初步形成。
三是加大产业调整振兴力度,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有力促进福建省培育壮大一批重点产业集群、成长型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海洋高新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四是加大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力度,科技创新不断加强。通过与央企的技术研发、管理创新对接合作,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集中力量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有效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