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省长黄小晶在新疆考察时,再次肯定了工作队的出色表现。
此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在昌吉调研时也指出,福建援疆工作队不仅带来了资金、项目和人才,还带来了好的工作作风,在全疆树立了典范和榜样。
爱拼敢赢
2008年7月,46位(包括轮换、留任和增派干部共有55位)福建儿女来到西域边陲,在昌吉州这个唐朝北庭都护府所在地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进疆伊始,领队池秋娜就率援疆干部深入昌吉州5县2市和州直单位调研。短短一个月,“情暖昌吉十一个工程”的3年总体援疆规划出台了——引进一批生产性项目、援建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培育一批新农村建设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培育一个回民特色产业、建设一个现代物流园区、帮扶一批困难群体、搭建一个妇女创业平台、引进一家银行分支机构、培训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2009年春节回闽休假期间,池秋娜和队员们心里想的还是援疆工作。他们向福建省领导汇报援疆规划,找省直部门联系援疆资金,跑设区市争取援疆项目。在他们的努力下,援疆项目资金首次列入省级财政预算。
远离家乡,援疆干部只能在心里默默思念亲人。“一大早接到哥哥的短信,说爸爸因脑梗住院一周了,真想立刻飞回爸爸的身边,无奈手头的工作太多。”这是援疆干部、吉木萨尔县委副书记林斌夜深时写下的笔记;昌吉州中医院副院长黄卿的丈夫,因12年前一次中风成了生活不便的残疾人,接到援疆任务,黄卿把丈夫带到新疆,一边照顾丈夫一边工作;省财政厅援疆干部郑绵力,一到新疆就全身奇痒难耐,以后时好时患,他咬紧牙关,一边抗痒一边工作……
正是因为爱拼敢赢,2年多来,援疆工作取得累累硕果。工作队共落实援疆资金1.6亿多元,实施援助项目246个;引进产业合作项目80个,计划投资总额达888亿元;培训干部人才17300人次,超额完成进疆时定下的目标任务。
民生优先
9月中旬,在昌吉州呼图壁县中心敬老院,哈萨克族老人扎尔勒汗紧紧握住省长黄小晶的手说:“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送来了温暖,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幸福。”
呼图壁县中心敬老院是福建省重点援建项目,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可为180位老人提供集中供养服务。
2年多来,第四批援疆工作队优先考虑、实施了一批面向民生、倾斜基层、覆盖面广的重点援建项目。
吉木萨尔县羊圈台子是第四批援疆干部着力打造的全疆示范性新村。这个项目,让羊圈台子村的256户农民,只要花4万多元,就能拥有一套80多平方米的楼房。为了解除农民住楼房的后顾之忧,新村还在下风口规划建设了养殖小区、农机大院和晒谷场。如今,羊圈台子村“人上楼,畜进圈,农机进大院”的科学居住理念,正引领全疆农村民居建设新时尚。
呼图壁县石梯子乡的宁德新村是一个牧民安居工程,2009年底投入使用后,让220户1000多牧民,再也不必担心冬天的大雪压塌他们的毡房。
还有昌吉州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木垒县双语幼儿园、玛纳斯县文博中心、呼图壁县四中学生宿舍楼……每一个项目,都实实在在地做到农牧民心坎上,成了民心工程。
产业合作
位于奇台县的闽奇石材工业园是第四批援疆工作队打造的重点项目,从2008年6月揭牌至今,已有36家企业落户,28家企业投产,其中26家来自福建,累计投资总额达8.6亿元。2010年,工业园花岗岩板材生产能力达500万平方米,产值近7亿元,到“十二五”末期,预计生产规模可达1500万平方米。这意味着奇台县将被建成西部乃至中亚石材加工、销售、中转集散地。
策划一个项目,促成一批招商,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方经济。在第四批援疆工作队努力下,福建援疆工作从干部援疆向全方位援疆迈出坚实一步。
今年5月,莆田华林蔬菜基地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在昌吉建设蔬菜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兴业银行、紫金矿业相继入驻昌吉;福建能源集团、厦工股份、亚通新材料分别与昌吉州签订投资合约。一个个企业的落地,有力地促进了闽昌两地的共同发展。
9·8投洽会是援疆干部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2008年-2010年,三届投洽会,经援疆干部联系,昌吉引进项目50个,签约金额204亿元。今年投洽会,组委会第一次专门为昌吉州设立了140平方米的展区。
在援疆工作队的推动下,2009年8月,昌吉高新技术开发区福建工业园揭牌。今年4月,闽昌两地签订了农业、旅游、纺织、机械、食品等5个产业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起两地产业合作的长效机制。这一做法,在援疆省份中独树一帜;产业合作,成为福建援疆的特色和优势。
智力援疆
张朝晖是三明市第一医院的一名骨外科医生。2008年6月,他刚从汶川抗震救灾归来,就主动报名参加援疆工作,被选派到木垒县医院担任副院长。在援疆的一年多时间里,他除常规手术外,完成和指导完成骨科疑难手术近40台,主讲学术讲座7次,培训560人次,对临床医生进行基本技能操作知识培训8批240人次。
在智力援疆工作中,福建省医疗战线的医学专家和管理人员作出了突出贡献。第四批援疆工作队先后协调选派了3批10人次福建省医疗专业技术人才,到昌吉各县医院开展短期援疆工作。
工作队发挥福建菌草专家的优势,指导呼图壁县新建400座标准化现代蘑菇生产大棚,促进奇台县与福建省菌草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签订产业发展项目协议,使菌草业成为昌吉州“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六大新型产业之一。
在工作队的努力下,福建11所重点职业院校与昌吉8所职业院校采取“2+1”办学模式开展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同时,依托福建学校对昌吉州进行师资培训;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校首次对昌吉州实行定向招生。
2年多来,第四批援疆工作队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提升智力援疆的层次和水平,协调选派昌吉州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220批1464人次赴福建培训,邀请福建省专家来疆开展专题培训讲座78期,培训各类人员10900人次。
无私帮扶
阿夏依是阜康市上户沟乡大黄山村村民,家境贫困,是第二第三批援疆工作队重点帮扶对象。2008年,第四批援疆工作队接力帮扶,为阿夏依的小女儿木巴拉克筹措了7000元学费,资助她完成大学学业。当年9月,当得知木巴拉克患急性空洞性肺结核急需手术时,工作队又安排专人带着15000元慰问金到医院看望她。
援疆干部邓银行有一个维吾尔族“亲戚”,叫美丽坎木。美丽坎木今年50岁,一直未婚,三级残疾,仅靠不高的病退工资维持生活。了解到美丽坎木的不幸遭遇后,邓银行与她结成帮扶对子。在美丽坎木家里,最值钱的大件是一台电视机。美丽坎木说:“这是我福建亲戚送的礼物。”
2年多来,援疆工作队以挂钩帮扶的形式,共资助当地各族群众800多万元;援疆干部还以个人的名义资助困难学生300多人,资助金额50多万元;同时,还争取紫金矿业出资200万元设立教育基金,争取新疆福建商会和晋江企业出资130万元援建5所希望小学,促成晋江慈善总会募集110万元在昌吉开展慈善救助。
福建人民播下的友谊种子,如今,已经在昌吉人民心中开出鲜艳的花朵。(黄培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