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退后,田野村舍恢复往日的宁静,只有垮塌的房屋、冲断的桥梁、倾倒的农作物,见证着暴雨曾经的肆虐。
从暴雨中紧急转移的人们,回到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家园。
6月29日,沙县高桥镇安田村党支部书记陆克明带领10多名党员,抢修村道。
“为抢修这段路,村里的党员干部已经大干了5天!”他说。疲惫神情中透出坚毅。
是啊,或许暴雨洪灾中惊心动魄的一幕幕,不能很快抹去,但生活还要继续,带领群众不等不靠、重建美好家园,是他考虑的头等大事。
其实,就是这位村支书,在洪灾中冲锋在前,安全转移300多名群众,解救出两位受困村民。
生命至上,福建省抗灾抢险实现百万群众大转移。数字的背后,感人的抗灾事迹值得传颂,坚韧的抗灾精神值得弘扬!
转移,转移!决策,科学而果断;力度,加大再加大
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抗灾中始终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科学决策,指挥若定。
6月12日,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黄小晶接到气象预报后,立即作出重要批示,对正在进行的福建全省工作检查的行程果断作出调整,要求各级党政部门把工作重心迅速转移到防灾抗灾上来。各设区市和省直各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迅速于当日上岗到位,分头提前部署各自的防灾抗灾工作。
各级各地防灾抗灾预案迅即启动。一条条气象短信发到群众手机,提醒大家注意暴雨天气;在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地区,一些群众开始提前转移……
科学预判、未雨绸缪,为战胜洪灾、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6月13日起,15天强降雨持续袭击八闽大地。暴雨集中横扫南平、三明、龙岩及周边地区。
洪水猛涨,仅20分钟就淹没一层楼房;山体垮塌,泥石呼啸而下……
一瞬间,道路中断,农田被毁,房屋倒塌,昔日的家园汪洋一片。
“所有的救灾都围绕群众的生命安全展开,各级干部继续坚持假日期间在岗在位,做好危险地带群众的撤离工作。同时,对防灾抗灾期间不在岗位的干部和工作人员要进行问责。”针对灾情进展,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黄小晶连续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
福建省属丘陵地区,山区溪流众多,地质灾害点有6900多处,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是群众生命安全的主要威胁。因此,避免人员伤亡最有效、最关键的手段就是迅速转移群众。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立即启动五级地质灾害预警,实行24小时巡查监测和“零报告”制度,组织受威胁群众立即转移,与暴雨争先,与洪水赛跑。
为确保交通安全,重灾区实施了24小时交通管控,封锁受阻的国省道路段,严查客运超载,停止农村客运的夜间行车,全面清理灾区路面车辆,并引导其就近停靠城镇安全区域,为抢险力量投送让出通道。
为确保师生安全,重灾区中小学校、幼儿园立即停课,直至灾情缓解。
非强降雨区域仍有发生地灾可能,必须加强监测,及时转移群众。
一条条指令果断发出,各级各地党员干部迅速行动,冲在一线:把老人孩子抢先转移出来,把失修旧房中群众转移出来,把整村整村的群众转移出来。
灾情在加重,福建全省因塌方、滑坡造成252个乡镇1799个村交通中断、178个乡镇1746个村供电中断,一些村庄已成与外界隔绝的“孤岛”。
转移、搜救受灾群众的工作越是艰巨,越能显现一种勇气,一种作风,一种责任担当。
冲到抗灾一线,和灾区群众在一起。6月18日-27日,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黄小晶四次奔赴灾区,察看灾情,慰问干群,指导抗灾,反复强调:全力以赴抢险救灾,不惜代价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冲到抗灾一线,转移、救援受灾群众。各地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开展拉网式巡查、排查,不留死角,一个都不能少,并以最快速度安置受灾群众;无数基层党员干部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将每一个需要受助的群众拉出“死亡地带”;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冲锋在前,用血肉之躯打通救援的“生命通道”……
大转移中的艰辛和汗水,已随风雨而去。至6月27日,福建全省紧急转移101.5万人。现在,烈日当空,他们穿越灾难,重返家园,重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