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促进增长
一年来,福建省着力扩大居民消费,有效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闽货市场开拓、闽台商贸合作等各项工作,福建全省消费水平稳步提高,特别是农村消费快速增长,对消费拉动作用明显。
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效应凸显。自去年2月启动的家电下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家电下乡产品持续旺销。截至去年底,家电下乡备案销售网点总数5500个,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80.84万台(件),销售额16.66亿元,居全国第三批19个家电下乡省份第五位。发放补贴资金1.99亿元,兑付率97.2%,有力促进了农村消费;去年,汽车摩托车下乡累计销售15.8万辆;汽车以旧换新从8月启动,至12月31日已补贴144辆138.4万元;福州市家电以旧换新试点,至年底已收旧88232台,购新70069台,销售2.7亿元,补贴2029万元。
闽货拓展形式多样。为推进闽货市场开拓工作,福建省先后举办地方工业品产销对接会和地方农产品产销对接会,组织企业参加国内重要展会51场,成交金额超过130亿元。组织参加商务部举办的冬季、夏季网上购销对接会,在新农村商网发布求售信息、求购信息等,促成省内农产品成交15398万元。在阿里巴巴网络平台建立具有独立域名的福建专区,集中向全球展示和推介福建福建省企业和产品。目前已有4500家使用阿里巴巴诚信通业务,1100家企业使用阿里巴巴出口通业务,取得了内外贸的大批订单。
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全年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3000个和配送中心30个,至去年底累计建成农家店14187个,覆盖97.7%的乡镇和72.5%的建制村。在福建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5000个农村商务信息员培训,构建了250个乡(镇)商务信息服务站、4000个村级商务信息服务点;福建全省"双百市场工程"有8家流通企业实施了9个项目的建设,支持欠发达地区县乡建设和改造100个集贸市场,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搞活农村商品流通。
优化结构激活流通
据统计,2009年1-11月,福建全省实现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986.71亿元,增长14.6%,占福建全省地方生产总值比重达10.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3个百分点。数字表明,流通业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增加。
福建省流通业的发展得益于流通结构的持续优化。去年以来,福建省着力发展现代营销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超市、便利店、专业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网上购物等新型流通业态发展迅速。流通产业渗透加快,大型商贸零售企业向生产领域延伸,将一批中小企业纳入供应链,形成了商业自有品牌;制造业向原材料流通和终端市场垂直延伸,形成了工业自主品牌销售网络和新型代理关系。2009年,福建省销售额亿元以上批发零售企业达1013家,销售额百亿元以上企业2家。
为持续推进流通现代化,福建省支持流通企业配送中心建设。除了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发展承办企业配送中心以外,重点扶持14个流通企业配送中心新建或改造项目。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扶持13个电子商务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办好“网洽会”,至第七届“海西网洽会”开幕,参展企业达7622家、产品53028种,发布招商引资和科技合作项目14128项。
此外,福建省继续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福州市、三明市被商务部列为第二批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2009年,福建省进一步扩大省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面,宁德、南平等6个城市作为第二批省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取得进展;深入开展商贸行业节能降耗。作为流通系统节能降耗示范的8家商贸企业,积极推广适用的节能节水技术和设备,推动合同能源管理,降低商贸业能耗水平。扩大节能节水商品销售,做好限塑工作,减少商贸服务行业一次性用品和塑料包装使用量。
保障调控稳定市场
去年以来,福建省进一步健全市场运行监测、分析、调控和应急机制,完善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目前,列入省级监控的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监测样本企业达404家,列入商务部应急商品数据库重点联系企业生产、商贸企业38家;加强对重大节日和灾区副食品市场的监测调控,做好市场应急保障工作。省、市、县三级建立了政府可调控的生猪活体储备或冻肉储备,储备量达11148吨。扶持建设了省级可协议调控的城市生猪生产基地102家、蛋禽生产基地28家、蔬菜生产基地68家。福建全省建设了270家牲畜定点屠宰场,年屠宰生猪73956万头。市场调控能力有效提升,市场运行保持平稳有序,节日和灾区市场供应稳定。
同时,加强成品油市场监测和调控,全力保证重点工业、重点建设项目和农村重点加油站的用油需求。2009年,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福建企业购进成品油557.69万吨,销售成品油569.37万吨,保持汽油、柴油库存10天销量以上,有效保证了福建省成品油供应。
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加强酒类流通管理,至2009年底福建全省已办理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19471家,有83个市、县(区)使用了酒类流通随附单,占市、县(区)总数的88%,共发放随附单42026本。据不完全统计,福建全省经贸部门共开展酒类执法检查634次,查获假冒伪劣酒品案值130万元,罚款金额26万元;深入开展拍卖中介机构专项治理,拍卖企业与政府部门在工作、组织、经济、场所“四分开”工作已全部完成;加强汽车流通行业管理,规范二手车交易和二手车鉴定评估机构,推动报废汽车回收行业加快升级改造;开展商务行政综合执法试点,福州、三明、龙岩3个设区市和晋江、清流、周宁3个县(市)列入全国商务综合行政执法试点,福建全省启动建设了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体系项目;加强商贸信用体系建设,福建全省开展了“百城万店无假货”、“放心店”、“诚信经营”示范创建活动和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
食品安全惠及民生
过去群众反映强烈的“瘦肉精”、“注水肉”、“水产品浸泡福尔马林”、劣质腐竹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
肉类、蔬菜、水产品、奶制品、豆制品等主要食品的安全状况,有了较大改善……
去年以来,福建省认真贯彻《食品安全法》,继续推进福建全省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围绕“五类产品、一个行业”的污染开展全面治理,加强农产品种养和食品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监管,组织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私屠滥宰和病死猪病害猪肉非法交易、生鲜乳收购站、水产品、加工食品等专项整治和食品安全纠风专项治理,食品安全“七大体系”建设取得进展,长效机制建设继续加强。
食品安全主要指标良好。去年,福建全省30项主要食品治理指标基本达到省年度计划指标要求;行政执法成效明显。各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执法检查25.93万次,查处违法行为7331起,查获各类不合格食品1597吨,依法有效地打击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肉品市场进一步净化。全年完成定点屠宰生猪739.56万头,牛14.34万头,羊16.24万头,定点屠宰率分别为:猪98.84%,牛98.13%,羊94.37%。
去年,福建省还开展了“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福建省和厦门市列为全国开展“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省份和计划单列市,福州、南平、龙岩3个设区市开展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试点,福州和盛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屠宰企业开展肉品冷链建设试点。同时,福建省从2008年起对县以上72个屠宰场全面进行改造升级。目前,已有37家屠宰场通过建设项目验收并通过资质等级认定。
作为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去年福建省食品安全工作目标基本完成,福建全省没有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福建省的食品安全工作得到了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福建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一年。福建省商贸流通部门将以积极扩大和活跃消费为重点,抓住中央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特别是充实完善扩大消费政策的有利时机,发挥消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重要作用,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保持消费需求稳定增长,持续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确保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5%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