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财政持续投入推进教育惠民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15
2008年,福建省财政支出中四分之一用于教育,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七年居全国前两位。

2009年,福建省教育支出比重仍保持在19.75%的水平,继续居全国前列。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记者从省财政厅获悉,近年来,福建省几乎每年至少出台两项以上教育惠民财政新政策,教育投入总量不断增加,各级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持续增长。

福建省先实现了学生上得起学,如今又加大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孩子们再也不会因贫辍学了

【故事】

“在以前,我肯定无法支持两个女儿的学习费用;现在,有了好政策,我的孩子不会辍学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南靖县船场镇下岭村村民肖文森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肖文森爱人因小时候得小儿麻痹症,落下终身残疾。几年前,他本人因车祸腿部受伤,被鉴定为9级残疾,现在还在接受治疗,无法劳动,带着女儿靠爱人在漳州一家福利企业工作每月寄回的200元为生。

  他的大女儿现在读初二,小女儿读小学三年级,以前,她俩每学期至少要600多元的各种学习费用,还不包括吃饭、穿衣等,他无力承担。

  “幸好这几年政府出台了一项又一项教育补助政策,解决了我的困境。”肖文森掰着手指对记者说,免除了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又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生生活费进行补助,大女儿每年领到生活补助费900元,小女儿领到600元,每天还有1.5元的“早餐工程”伙食补贴。“可以说,两个女儿学习、生活的费用政府基本上都包了。”

【解读】

“这几年,我们再也无需担心学生因贫辍学了。”南靖县船场中心小学校长张明城说。这背后,蕴含的是福建省财政对教育的一系列惠民政策。

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林玉榜说,福建省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重点就是从支持农村教育、困难家庭学生教育入手的。

2006年,福建省比全国提前1年在福建全省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8年,福建省又比全国提前半年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为解决学杂费免除后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省级以上财政分别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三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公用经费基本标准,提高到现在的小学每生350元/年,初中每生550元/年。2009年,福建全省财政用于免除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标准支出达16.59亿元。2007年秋季开始,福建省又不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补助力度。2008年起,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年90元、初中生180元。省级以上财政2009年下达补助资金2.80亿元,受益学生303万人。

福建省财政对职业和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2006年,福建省全国率先出台了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中职校和高职院校分别按每生每年1400元-2000元和2100元-2700元各四档标准拨款。省财政对职教专项经费的投入从2007年的3000万元,提升到2009年的7000万元。福建省从2005年以来还投入1.93亿元,推进福建全省职教实训基地建设及办学条件改善。在高等教育方面,近年来省财政共拨出16.55亿元用于福州地区大学城及新建本科高校等基础设施建设;从2003年至2007年,每年安排1.5亿元用于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这笔专项资金从2008年起提高到每年2亿元;从2006年起,改革福建省属高校预算拨款体制改革,按学生数和生均定额标准及系数安排,三年来省级财政新增高校预算拨款3.7亿元。

财政还想方设法为困难家庭学生就学提供特殊的关爱,构筑了一套资助体系。这套体系包括:对福建全省中职校一、二年级所有学生提供每人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对高校、高职校学生实施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及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政策。从2009年春季开始,在国家还未制定相应政策的情况下,福建省又对城乡低保家庭普通高中学生每学年补助1500元,同时比全国提前半年对中职校涉农专业及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实施免学费政策。2009年,福建全省财政共筹集6.75亿元实施这些政策,惠及福建全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8.78万人。

  学校吃住都比家里好

【故事】

 上月25日午饭时间,记者来到顺昌县郑坊乡中心小学。当天,餐厅给学生们提供的是鱼丸汤、翅根、肉丝炒胡萝卜、芥菜。餐厅正中央,围坐着8位该周过生日的学生,每人面前一碗长寿面、两粒平安蛋。桌上的生日蛋糕点上了蜡烛,全餐厅的孩子们齐唱生日歌……

  “食堂每周一公布本周菜谱,我们采用的4套菜谱是县里请专家编排的,可做到一个月不重复。”校长张罄香说。

  “一年前我把孩子送来寄宿还有点担心,现在是一百个放心。”前来给孩子送米的罗坊村村民张树生说。

  张树生儿子自小体弱多病,一年前孩子到了上学年龄,由于家远,须寄宿。在张树生的印象中,农村的小学寄宿有“三艰苦”:吃得艰苦,学生需从家带菜,常吃隔夜菜、发霉菜;洗得艰苦,冬天常洗冷水澡;睡得艰苦,冬天冷,夏天蚊虫叮咬。孩子能受得了吗?

  然而,他很快就打消了忧虑。顺昌县财政和教育部门充分运用财政惠民资金,在农村寄宿学校开展了“寄宿生温馨工程”,用“洗有热水、吃有热餐、睡有热窝”的“三热”替代了“三艰苦”。

  该县利用福建全省开展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的财政资金,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仅2006年以来新建寄宿生宿舍就达16座,建筑面积15269平方米。新建食堂与餐厅均按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学校食堂卫生信誉B级以上标准建设。全县还实施寄宿生的热水工程,25所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均已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在饮食方面,该县利用省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寄宿生的生活补助,实行免费早餐;学生每月交100元和8公斤-10公斤大米,乡镇政府每月补贴4元-5元,为学生提供午餐、晚餐。早餐每人1个鸡蛋、1个馒头、一大碗稀饭或豆浆、两种咸菜;中、晚餐每人至少一荤两素一热汤。食品原料的采购由县教育部门招标实行定点采购,确保饮食安全和成本节约。

  县政府还为低保家庭的孩子每人提供一床棉被,部分小学全体寄宿生的床上用品由各村免费提供。县里利用财政资金对寄宿生宿舍进行改造,安装窗帘,装上纱窗,还为每间宿舍配上了风扇。

  “每月交100元钱8公斤米给学校,吃住比家里还好。还有专门的老师为孩子洗被子洗衣服,孩子病了他们带去看,还给喂药。”张树生说,“现在,孩子身体好多了,很少生病了。”

  “学校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里,我不会想爸爸妈妈。”五年级学生李铌敏告诉记者,她父母外出打工,她和奶奶一起生活。

【解读】

顺昌农村寄宿校的变迁,显示了福建省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正在从实现学生上得起学,向让学生更好上学转变。

2001年以来,福建省实施了三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至2008年底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福建全省共投入38.9亿元,累计改造消除危房405.8万平方米,基本上消除了福建省农村中小学危房,新建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538.6万平方米。在此基础上,2006年,福建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2009年,福建全省财政投入7.1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2.86亿元,安排福建全省中小学校舍维修、加固及重建项目609个,改造校舍面积61.5万平方米。作为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从2008年开始,福建省计划用3年分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建设工程,投入5.9亿元,重点支持福建全省935所独立设置的农村初中校和乡镇中心小学新建或改造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100万平方米,到今年基本消除“大通铺”和校外租房现象。

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福建省对福建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中小学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贴,每人每天补贴标准1元,低保家庭小学生2元、初中生3元,资金由省财政承担。2009年,省财政共安排1.82亿元,福建全省受助寄宿生57.8万人。利用这笔资金,福建省积极推广“免费营养早餐”工程,确保经费“到校、到人、到肚子”。(赖文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