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高涨。在此情况下,福建省宣传文化部门闻风而动,主动作为,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先进文化送下乡,活跃农村文化,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在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福建省文化下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新机制新做法层出不穷,实现了先进文化从三下乡到常下乡、常在乡。三明市的主题教育下乡、文艺演出下乡、广播直播下乡、电影放映下乡、图书服务下乡,极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内涵。莆田市巧借在乡村各个角落常年演得热火朝天的莆仙戏,搭载现代文明小戏,让古色古香的莆仙戏唱响中华传统美德,唱出了时代新风尚,将文化下乡由短期变为常年,由几队变为百团,由数场变为万场。省艺术馆以“关注农村、关注贫困、关注教育”的社会视角,组织实施“艺术扶贫工程”,5年间福建全省各级文化馆坚持不懈,定时、定点、定员深入偏远山区小学,为贫困儿童开展艺术启蒙教育,创立了文化下乡新机制……
“送文化”不如“种文化”、“养文化”,农民群众戏称,要变“文化下乡”为“乡下文化”。许多基层文化单位也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因地制宜,发扬优势,盘活农村文化资源,延伸文化服务领域,开辟文化宣传阵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2007年,南安市推出了“文化低保”工程,对有文化意愿而没有条件参加或有经济条件但无高品位文化生活追求的文化弱势群体进行有效帮扶,拥有一份常年性适合读物、拥有一件基本的视听设备、掌握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每月参加一次文化娱乐活动、每月观看一场电影、每季度看一场戏,这样实在的最低文化保障,让当地群众既鼓“钱袋”又富“脑袋”。新时期“文化下乡”的重点是“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展乡土文化事业”,2006年,福建省率先启动了村级文化协管员工作机制。目前,14771名文化协管员已经成为福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舞者”,在他们的引领下,福建省的农村文化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提高的新路子。
艺术扶贫工程播下艺术种子
不久前,福建“艺术扶贫工程”获得了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走过5年历程的“艺术扶贫工程”已经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创举。
2004年初,新上任的福建省艺术馆馆长吴志跃带领有关人员深入基层调研时发现,福建全省有很多贫困地区的小学,美育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大多数孩子从未接触过美术、音乐和舞蹈。 这一切,让吴志跃深感责任重大。
调研回来后,省艺术馆尝试性地采取自愿报名的办法,号召怀技在身的中、高级专业人员,定时、定点、定员深入距城区50多公里的闽侯县贫困山村3所小学,开设美术、音乐、舞蹈、写作等兴趣班,免费为山区的儿童开展艺术启蒙教育。
2005年4月,经过了一年时间的探索实践,福建省艺术馆向福建全省发出艺术扶贫的倡议,得到了福建全省各地文化馆的积极响应,并把这项活动定义为“艺术扶贫工程”。让怀艺在身的艺术专业人员定期为福建全省贫困地区的学生上门提供免费的艺术辅导,既满足贫困山区孩子对艺术的渴求,也拓展了农村群众文化服务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