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法人科特派横空出世
科技特派员制度发轫于南平,被誉为“点石成金”的创意。 但从南平市2005年科特派项目统计汇总表上看,该市全年种植、养殖两大类,占科技服务总项目的95.23%。显然,服务内容向市场销售、储运加工等综合性、高附加值服务的延伸和转变,尚有一定的困难和距离。
这意味着,科特派相对较单一的种、养技术服务,只能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前产中技术进步中获得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成效,而不可能做到持续性的大幅增收。
究其原因,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少于千家万户需要、知识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变化、知识面相对较窄追不上农民多样化的需要等矛盾日趋突出。
与此同时,以企事业单位为整体,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法人科特派开始兴起。截至去年,福建已有高校院所等法人科特派20个,其科技实力雄厚、人才高度聚集、整体攻关力量较强的优势日益显现。
省农科院决定拆掉“围墙”办院,探索一种全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转变从文献到研究的科研思路,树立生产难题是科研课题的观念;转变重成果轻转化的意识,树立推广应用方显威力的观念;转变当课题主持人评职称的思维定式,树立联系企业为长期目标的观念等。
将科技体制改革与科特派农村创业行动相结合,把全院作为法人科特派,由院领导牵头,组织各领域专家,与地方政府整体对接,破解区域产业的科技难题,克服单个科特派“势单力薄”的不足。
鼓励下派科技人员、科技要素资源与龙头企业、核心农户、专业协会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建立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经费资助、考核评优等方面的激励机制等,使科技服务“三农”工作形成长效机制持续推进。
今年2月,省农科院启动科技下乡“双百”行动(派出百名高级科技人员联系百家龙头农业企业,派出百名科技人员下乡、进村),投入省长推广专项基金、省财政服务“三农”项目基金等1200多万元,推动全院1/3科技人员常驻基层,着力解决农业发展科技难题。“技术造血”、村企“结对”……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科特派们演绎了一场场激情与梦想的活剧。
“技术输血”,更为“自我造血”
放弃年薪30万元的职位,刘兆辉从上海返乡,一头扎进建瓯市玉山镇长布村的果园,打造翠冠梨品牌。
在上海滩摸爬滚打多年,刘兆辉练就的胆识在迅速显现:注册“惠津”牌商标,申报绿色食品标志,组织惠津翠冠梨开发研究所,把翠冠梨远销俄罗斯……但他总觉得还缺点什么。
如何科学修剪、施肥,保证梨树丰产、稳产?如何贮备更新换代品种,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刘兆辉的思路与福建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们发生着碰撞。
刚开始,不少村民对刘兆辉创办的福建省首家农民研究所——惠津翠冠梨开发研究所语带不屑。
今年年初,村里发生严重霜冻,蜜蜂授粉能力大为下降,研究所的成员们,按所里要求进行人工授粉。
当时,村里一位老汉说,种了这么多年的梨,没见过这么授粉的,便自顾做自己的。但他很快后悔了——同样大小的地,自家兄弟按要求做的收入是3万多元,而自己才8000多元,“肠子都悔青了”。
随之,研究所在村里名声大振,带动当地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
研究所聘请省农科院果树所黄新忠、蔡盛华等专家为技术顾问,在他们指导下,进行生态果园建设和绿色有机水果开发:引进台湾“开心矮化整形修剪技术”,使产量有望提高50%;养鹅除草、种植平托花生等培肥地力,形成果—草—牧(沼)生态循环模式;与省农科院联合申报项目,统一管理、培训、销售,力争让惠津翠冠梨登上各大超市的货架。
省科技厅农业处处长郭运孝认为,通过扶持、壮大民营研究所,协作进行项目试验、示范、推广,改变了以前单一的“技术输血”形式,增强了民营研究所的“自我造血”功能,有利于培养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村企“结对”,拓展“共赢”空间
在清流阳光花卉有限公司,负责人、青山村民李志强兴奋地告诉记者,他的花卉种植面积已达100多亩,主要销往福州、厦门等地。
“种花一亩要投入5000多元,万一卖不出去,喂猪都不行。”起初,李志强跃跃欲试却犹豫不决。清流鸿翔农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宇翔与县里协商,出台了种苗供应、技术指导、花卉收购等扶持政策,鼓励农户大胆参与花卉种植。
“原先担心的技术和销路问题没了。”李志强说,土地刚平整,县里就发放补助款;温室大棚一盖起,鸿翔公司就送来优质的种苗。“省农科院专家黄敏玲、罗涛、方少忠等常过来全程跟踪指导。”
当年,李志强每亩非洲菊收入达1.5万元以上。尝到甜头的他和台湾客商合作投资200多万元扩种100亩的非洲菊、康乃馨和百合,雇人种植,当起老板。
“由于福建过去没有专业的鲜切花种苗生产基地,种苗完全依赖省外和国外调入,不仅价高,质量也无法保证,制约花卉产业做大做强。”省农科院纪委书记林倩说。
这时,清流县和省农科院“攀亲”,与该院黄宇翔副研究员联合组建鸿翔农庄公司。在青山村一所废弃的学校里,黄宇翔和他的团队起早摸黑,相继开发多项核心技术,其中百合种球国产化繁育技术,打破了依赖荷兰进口的局面。
青山村以鸿翔农庄为培训基地,花卉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2亩扩大到现在的400多亩,带动全县种植面积2010多亩,年产值1亿元以上,而鸿翔农庄也被福建省科技厅列为科技特派员花卉栽培创业示范基地。昔日的省级扶贫村,如今成了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舞动“龙头”,搞活生态旅游产业
3000多亩茶园青翠馥郁,美丽的蛟潭、幽静的游道……来到上杭县蛟潭村,记者发现稀奇事,“千道弯”里的老农们在热议“标准”:“标准与收入息息相关,标准不一就无法保证茶的品质,‘蛟潭高山’在市场上就难以生存,最终受损的是自己利益。”
蛟潭人的改变是从一顿午饭开始的。
“当时,福建省农科院林斌博士带我们到安溪茶都,去感受茶叶市场的火爆场面;还安排我们吃了顿午饭。”蛟潭村村主任林立坤回忆说,“茶都之行给我们的冲击、震撼,难以形容。”
蛟潭如何变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林斌多次邀请省农科院专家陈常颂、王定锋等指导、培训,帮助蛟潭确立了生产绿色、有机高端茶叶的理念——从无到有,林斌称为 “一级跳”。
在龙头企业上杭云雾香茶叶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全村80%的村民种植茶叶。他们按照绿色、有机茶园的管理方式,严格统一标准、统一品牌。“蛟潭高山”通过绿标认证、欧盟出口检测标准,不断进军国内各大城市——从有到优,是为“二级跳”。
主导产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贫穷、破败的小村落向富裕、文明的特色村转变,村因茶兴、茶因村显,“蛟潭高山”创名牌的步伐越来越快——从优到强,是为“三级跳”。
福建省科技厅厅长庄荣文表示,省农科院农业发展的理念、方式、要素,通过科特派创业行动,向着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化体系为核心的农业综合开发高地集结。他们在长布、蛟潭等村的实践,使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化集聚,资源开发纳入统筹安排、循环利用轨道,呈现出田成方、林满山、果飘香、人欢畅的美好景象,为农村发展和综合改革探索了一条新路。(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黄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