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纯收入从不足2000元飞跃到15000元,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蛟潭人仅用5年。但在村主任、上杭云雾香茶叶公司总经理林立坤看来,这不算稀奇。
“真正的新闻是,去年下半年,在欧盟大幅提高茶叶农残检测标准后,‘蛟潭高山’仍顺利通过。这在福建全省还为数不多!”林立坤的眼眉间掩不住笑意。
“农残将是今后茶行业发展的‘命门’!”在他看来,平均海拔1086米的茶园,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高度,“只有站在食品安全标准的峰顶,才能看到无限风景!”
蛟潭人曾抱着“金山”哭穷过。2004年以前,村里主要靠种植水稻、毛竹等维持生活。他们如何与“欧盟标准”结缘,让“金山”产出“金子”?
上高山,下田地,近两个月来,记者被蛟潭人誉为“财神爷”的福建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们所吸引,追逐他们的脚步,试图揭开其中的奥秘--
理念“集结”:牵住现代农业的“牛鼻子”
“我们因台风损失300多万元,希望专家能对大棚抗风、降温等提点建议。”
“我们正申请国家级企业创新中心,希望专家帮助规划设计、设备配置等。”
……
在福建省农科院会议室,来自中国利农、福建森宝等近6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负责人,正急切地介绍各自遇到的问题。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加强科技服务“三农”工作,为保持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省农科院一班人为此做出了不懈探索。
资料显示,福建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不强,产品质量水平和品牌影响力还很低。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军国际市场?
放眼世界--
美国引导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生物化,大大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法国注重发展产前、产中、产后链式环保型农业,依靠科技保持农业协调发展。
斯里兰卡生态茶园堪称一流,它既是茶园、观光园,还是农产品加工园。茶园内套种落叶果树或苦栋树,解决盛夏遮荫问题,苦栋又可制造生物农药;茶品种繁多,有大众消费的茶,还有益嗓茶、降脂茶等功能性茶,充分体现农业多样性与高效性。
关注海峡对面的“海东”--
台湾重视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其农会、农业合作社等涉农组织相当发达。他们大力培养农产品营销人才,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成效明显。
与传统印象中的农村不同,台湾村庄建设各具特色。它们不仅有居住功能,而且几乎都是令人向往的观光胜地。
此前,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园多用,一村多用,关键是理念,是谋划,是运作。”省农科院一班人的思路逐渐清晰:要跳出科研抓科研,不再埋头只做项目,要结合福建多山省份实际,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格局。
“要跳出农业抓农业,不单为了‘多收了三五斗’,要通过科技创新,整合资源,与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等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综合开发’。”
机制“集结”:拆掉“围墙”搞活大科研
思路确定后,福建省农科院围绕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机制的创新、完善,开展了一场思想大解放的讨论:
“自1978年以来,全院平均每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0余项,但这些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未必尽如人意。”
“这里有推广机制、成果成熟度的问题,更有链接应用过程的问题。”
他们意识到,要通过人力物力的相对集中来加快推广工作,有针对性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众所周知,科技特派员制度发轫于福建南平,被誉为“点石成金”的创意。 但从南平市2005年科特派项目统计汇总表上看,该市全年种植、养殖两大类,占科技服务总项目的95.23%。显然,服务内容向市场销售、储运加工等综合性、高附加值服务的延伸和转变,尚有一定的困难和距离。
这意味着,科特派相对比较单一的种、养技术服务,只能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前产中技术进步中获得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成效,而不可能做到持续性的大幅增收。
究其原因,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少于千家万户需要、知识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变化、知识面相对较窄追不上农民多样化的需要等矛盾日趋突出。
与此同时,以企事业单位为整体,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法人科特派开始兴起。 截至2008年,福建省已有高校院所等法人科特派20个,其科技实力雄厚、人才高度聚集、整体攻关力量较强的优势日益显现。
省农科院决定拆掉“围墙”办院,探索一种全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转变从文献到研究的科研思路,树立生产难题是科研课题的观念;转变重成果轻转化的意识,树立推广应用方显威力的观念;转变当课题主持人评职称的思维定势,树立联系企业为长期目标的观念等。
将科技体制改革与科特派农村创业行动相结合,把全院作为法人科特派,由院领导牵头,组织各领域专家,与地方政府进行整体对接,通过组合服务、集团作战,破解区域产业的科技难题,克服单个科特派“势单力薄”的不足。
鼓励下派科技人员、科技要素资源与龙头企业、核心农户、专业协会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建立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经费资助、考核评优等方面的激励机制等,使科技服务“三农”工作形成长效机制持续推进。
“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发挥法人科特派的优势,把科技作为现代农业关键性生产要素,植入现代农业生产链全过程,发展科特派创业链,带动广大农民致富。”省农科院院长刘波说。
力量“集结”:打造带不走的科特派团队
派出百名高级科技人员联系百家龙头农业企业,帮助制定标准、研发技术、培训员工;派出百名科技人员下乡、进村,巡回指导,搞好研究式推广。
经前期准备,今年2月,福建省农科院启动科技下乡“双百”行动,投入省长推广专项基金、省财政服务“三农”项目基金等1200多万元,推动全院1/3科技人员常驻基层,着力解决农业发展科技难题。
“双百”科特派创业行动进入福建省决策者的视野--
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专门找副省长李川,研究推进科特派工作;
福建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福建全省农村工作和科特派工作,原则同意支持科技下乡“双百”行动;
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昌平提出新要求,服务“三农”工作要“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有利于促进食品安全、有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福建省科技厅为此安排1300多万元,从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科特派制度持续创新研究等方面,助推科特派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依托‘双百’行动平台,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发展需求,把科特派创业行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等科研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新的高效研究团队。”刘波表示,以生产需求为导向、以科技难题为单元,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产业系统性技术链条,法人科特派将大有作为。
省科技厅副厅长周世举认为,此举不仅解决公益服务与农业需求脱节问题,使农业科技进农家、下田地、进企业,而且还有效解决原先农业科技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等问题,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
把科研论文做在田间地头,把创业放在支撑产业的链条上,“强筋壮骨”后的省农科院翻开了新的一页:
组成10个科特派研发团队,与10家龙头企业结对,共同承担国家科特派服务企业行动项目,开展联合攻关;
在30家省级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创新中心、科特派示范基地,科技人员进驻企业担任企业总经理科技助理,接受企业研发人员到院里开展合作研究;
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福建省农科院宁德市茶产业研究开发中心、福州市畜牧行业科技创新中心等相继成立。
建立百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创业人才……
“集结号”已然吹起,冲锋声在隐隐回响!(记者:谢开飞;通讯员:黄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