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天山下 海西情——福建援疆工作10年纪实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65

  初秋的天山南北,瓜果飘香,林木葱茏,一幅丰收的景象。

8月26日上午,昌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锣鼓声声,彩旗飞扬,占地面积3000亩的福建工业园开工奠基。首家进驻园区的企业——安诺纸业同期破土动工,安诺纸业将投资3.2亿元建设高档生活用纸项目。

自10年前的6月29日,福建省第一批20名援疆干部来到天山北麓的昌吉州——唐朝北庭都护府所在地,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来,这样的喜悦场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昌吉各族人民喜上眉梢、乐在心头。

按中央部署,10年来,福建省已向昌吉州输送了4批156名援疆干部。他们虽身在万里异乡,却像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一样根植和挺立于新疆大地,热爱新疆的山山水水,热爱新疆各族人民,用青春和汗水,在祖国西北边陲迸发激情,书写海西风流。

    福建特色遍庭州

8月25日,昌吉州奇台县,在礼炮声中,在欢呼声里,闽奇石材工业园揭牌,闽奇石材(国际)博览中心同时奠基。闽奇石材工业园始建于2008年6月,规划面积4.4平方公里。目前,已注册登记石材企业36家,建成投产22家,均为闽籍客商投资或联合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6亿元。今年计划加工石材2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产值3.6亿元。园区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可加工板材500万平方米以上。

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抓手和载体。10年来,福建省援疆干部重在运作,立足昌吉实际,抓大项目,抓产业支撑的项目,抓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推进昌吉州在高起点实现跨越式发展。

“两郑工作有成绩,招商引资有三奇。”这是当地干部群众表扬援疆干部写的打油诗中的两句。“两郑”是指在奇台县任职的两名福建援疆干部,两人都姓郑,一个叫郑重,一个叫郑国荣;“三奇”是他俩引进的三家企业的简称:京奇、厦奇、仙奇。在短短时间内,三家外地企业相继入驻奇台,给这个新疆第一农业大县增添了活力。

在去年“9·8”上,昌吉州签订协议金额达102.49亿元,而第一次参加“9·8”时的协议金额只有1400万元。如今,昌吉已连续8年在“9·8”上取得的招商引资成果名列新疆各地州第一。

在集中精力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同时,福建省援疆干部还注意“筑巢引凤”,搭建招商平台。占地1万亩的闽昌大西渠工业园由福建省第三批援疆工作队与昌吉市联手建设。从2006年6月动工到2008年6月两年内,就有来自福建、台湾等地15家企业入驻。

选项目,抓项目,落实项目。援疆10年,福建省各级财政、社会各界无偿援助昌吉州资金总计1.8亿元,先后实施各类重点规模以上援助项目200多个。其中,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目前已累计到位资金32.3亿元,绿州实业中密度纤维板、上好佳食品、金能矿业等一批批项目和兴业银行落户昌吉,为昌吉州发展注入活力。

过去,昌吉州许多地名透露着移民和屯垦的痕迹:凉州户、宁州户、军户、兵户、兰州湾、上广东……如今,这里许多村子、建筑反映出浓郁的福建特色:漳州新村、泉州楼、八闽楼、闽昌工业园、福州文博中心、闽昌友谊楼、福建莆田楼……

每一个项目都浸透着福建省援疆干部的心血,每一处建筑都是闽昌人民友谊的象征。

  智力援疆结硕果

张朝晖,三明市第一医院的一名骨外科医生。去年6月,他刚从汶川抗震救灾归来,就主动报名参加援疆工作,并被选派到木垒县医院任副院长。一年来,他除常规手术外,完成和指导完成骨科疑难手术35台,主讲学术讲座7次培训560人次,对临床医生进行基本技能操作知识培训8批240人次。在8月26日昌吉州举办的福建省援疆工作10周年座谈会上,他的事迹赢得了热烈掌声。

福建省每一批援疆干部中,都有来自医疗战线的医学专家和管理人员。他们是智力援疆的突出贡献者,他们不仅用妙手灵丹为当地患者解除病痛,解决卫生部门的实际困难,而且还从福建省请去医学专家、学者义诊、讲课。

经第四批援疆干部的牵线,去年,在福建省专家的指导下,昌吉州首例心脏外科手术取得成功,实现了州人民医院心外科手术零的突破。由州医院援疆干部实施的腹腔镜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填补了医院技术空白。吉木萨尔县成立了设备先进的血液透析室,这是州府以外的县市建成的第一家血液透析室……

10年援疆路,智力支援是一项重要内容。从组织、人事到科技、教育,从农业、林业到交通、建设,从卫生、体育到公安、新闻,福建省援疆干部都参与了智力援疆工作,促进了昌吉州各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力素质的提高,结出丰硕果实。

福建省是食用菌大省,昌吉南依天山,是典型的逆温带,冬暖夏凉,比较适宜培育食用菌。10年来,福建省援疆干部坚持不懈帮助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请专家培训农民,还引进企业加工,帮助销售;共为当地培训技术人员、菇农3386人次,选派89人次到福建农林大学接受技术培训。目前,昌吉从东部的木垒县到西部的玛纳斯县,绵延500公里,县县都有蘑菇种植点,共建立站点204个,成为新疆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全州菌草业产值达3.05亿元,农牧民通过菌草业人均增收152元。

经援疆干部的牵线搭桥,荷兰甜瓜、台湾606樱桃小番茄、“良种美人”西瓜、日本网纹甜瓜、日本紫地瓜等相继在当地试种成功,以螨治螨防治技术开辟了当地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的新途径。

10年来,福建省许多行业、系统的专家到昌吉讲学,先后实施了“5000名党政干部、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培训计划”、“3000名职业中专学生培养计划”、“1000名医疗技术人员五级联动培训计划”、“1000名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等,先后为昌吉培训了3100多名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有440多名昌吉领导干部到福建省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情满天山暖意浓

新学期就要开学了,家住昌吉市西城社区的吾甫尔夫妇犯了难,原来他们就要上高二的女儿古丽米娜的900元学费还没着落。吾甫尔夫妇疾病缠身,一家4人靠低保金和打工勉强维持生计。8月21日,得知消息的第四批福建援疆工作队送来了900元,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此前,第四批福建援疆工作队把8万元助学金一一发放给昌吉州30名特困大学生,助学圆梦。虽进驻昌吉州才一年,但工作队已确定了“情暖昌吉十个一工程”,精心筛选了14个针对民生、针对基层的重点援建项目。金秋送暖只是其中一个。

初衷不改唯民重。10年来,福建省援疆干部牢记使命,牢固树立新疆意识,立足民族团结,把提高昌吉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援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急昌吉人民之所急,帮昌吉人民之所需,始终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从第一批的扶贫帮困活动到第二批的“心系牧区、情暖毡房”系列活动,到第三批的“闽昌情”系列活动,再到第四批的“情暖昌吉十个一工程”,福建省156名援疆干部如156个爱心使者,多层面、多角度地为当地困难群众与少数民族群众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增进了两地人民的友谊和感情。

3批援疆干部爱心传递帮助哈萨克族妇女艾夏依一家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2004年,福建省第二批援疆干部在阜康市大黄山走访贫困户时,发现哈萨克族妇女艾夏依因髋关节坏死,已躺在床上几年,如不及时救治,就有瘫痪的危险,但她的丈夫、儿子都有残疾,女儿木巴拉克正在上中学,根本没有钱医治。援疆干部从福建省请去骨科专家免费为她做了手术,艾夏依重新站了起来。

2005年,木巴拉克考上了新疆医科大学,但因凑不够学费而忧心忡忡,已回到福建的第二批援疆干部为她筹集了2万元学费。其间,第三批援疆干部不时去看望艾夏依一家。2008年9月,正在上学的木巴拉克被检查出患了急性空洞型肺结核,第四批援疆干部共送去了1.5万元慰问金。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千高兴万高兴不如群众高兴。

去年5月,昌吉市榆树沟镇榆树沟村回族村民马成一家搬进福建援建的闽昌回民新村,住上了漂亮的双层小别墅,一家人像过节日一样围着崭新的大彩电看节目。受益福建援建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吉木萨尔县北庭镇三道槽子村牧民,1999年通过电视看到了外面世界,全村28户哈萨克牧民围着仅有的一台电视机载歌载舞闹了一个通宵。

……

援疆10年,3650个日日夜夜,如白驹过隙。但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各级各部门,各援疆干部对边疆发展的责任与特殊感情一如既往,一以贯之。

第一批援疆干部领队杨俊峰说: “人可能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事,但可以做出实实在在的事。”

第二批援疆干部领队吴玉辉说:“我们从祖国的东南沿海来到祖国的西北边陲,我们要用海一样的深情做好援疆工作,服务边疆各族群众。”

第三批援疆干部领队林少雄说:“在这里,我们的意志得到了锻炼,能力得到了提高;我们的精神得到了洗礼,境界得到了升华。”

第四批援疆干部领队池秋娜说:“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爱新疆。”

正如昌吉州党委书记李学军所言:“十年来,福建援疆干部真心实意地为昌吉州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工作,真心实意地为昌吉州各族群众办好事,真心实意地为闽昌友好合作交流作出奉献。”

这一切,天山、绿洲、戈壁、沙漠有证。

这一切,昌吉州各族干部群众有证。(本报记者 吴美章 昌吉日报记者 李云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