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家在海西生态美 青山秀水绿如蓝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62

上月,在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附近,监测人员惊喜地发现了两只在水中游弋嬉戏的中华白海豚。

这是30多年来, “海上国宝”首次出现在这个区域。

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专家分析说,随着红树林保护力度的加大,漳江口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生物多样性也日益丰富,所以吸引了中华白海豚来此觅食。

漳江口,是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福建省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并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三大指标均优的省份。

在日前出炉的全国首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水平排名榜中,福建省名列前五。

60年来,福建省的经济总量增长数百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环境质量非但没有破坏,反而不断优化,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全国最“绿”的省份

请看一组历史资料:

平潭:“三片薯干一碗汤,风沙米糠垫肚肠,狂风过处黄沙起,一夜沙埋十八村。”1949年前,全县130935亩风沙地沙飞石走,毁田埋屋,124个地处沙荒地带的村子常年受灾,39个村子被迫迁走;

东山:“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春雨来临柴草绝,作物有种多无收。”1949年前,全岛仅有林木147亩,岛屿东南面绵亘30多公里的沙滩,面积达35000多亩,茫茫一片,寸草不长,风起沙飞,遮天蔽日;

长乐:“沙区苦万般,连年闹沙荒,一夜风沙起,背子走他乡。”1949年前,黄沙深入海岸线10余公里,横贯长乐7个乡镇、55个村庄,总面积达55000多亩;

解放初期,福建沿海地区人口占福建全省一半左右,森林蓄积量却不及福建全省5%,沙荒面积达70余万亩,100多万亩农田不同程度受风沙灾害。

沙患猛于虎,但并非不可战胜。东山人在时任县委书记谷文昌的带领下,在福建全省率先筑起防风林带210条,400多座山头、3万多亩沙滩披上绿装。

1964年,时任福建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号召:希望福建省沿海地区有更多的东山县。

在“东山精神”鼓舞下,植树造林在福建全省如火如荼展开。

泉州祥芝在大大小小的200多个山头上,种下相思树、柏树、桉树300多万株;沿祥芝、蚶江21公里的海岸线上,种下木麻黄7550亩;

长乐县在沙滩上安营扎寨,试种木麻黄林带和成片林300余亩,经过精心管理,一举成功。此后几年,植下木麻黄防护林47000余亩;

……

过去被认为是有害无用的沙滩,转眼成了发展生产的宝贝,平潭潭城和敖东两个公社甚至为一片沙滩争了起来。

随着福建省在沿海3324公里的海岸线上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造林870多万亩,海峡西岸矗立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海岸绿了,山头不甘落后。

2003年4月,福建省率先在全国开展林改,不仅让山区农民鼓了腰包,更让无数荒山绿了起来。福建全省植树造林总面积连续五年超过200万亩。截至今年6月底,福建全省林地面积达到1.15亿亩。

如今,福建省的森林覆盖率已从建国初期的27%提高到63.1%,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一。其中,自然保护区占福建全省国土面积的6.55%,居华东首位;生物多样性程度居全国第3位。

此外,数据显示,福建全省城市园林绿地面积3.85万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0.9万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39平方米。厦门、泉州成为“国际花园城市”,福州、三明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南平、漳州开展了生态市建设试点。“城在林中,家在园中,人在绿中”的美好愿景正成为现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