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轮渡所在的鹭江道,虽然比不了上海外滩那么大气,但完全可以打造成比外滩更加精致、美丽的沿海风景线。昨天,专家及不少市民建议,借着轮渡码头和公交总站搬迁时机,让轮渡来一次华丽转身。
现状 百年历史难觅旧迹
听说码头要搬迁,一位市民感伤地给本报发来短信:“厦门现在已经变了,变得都不再像从前,为什么又要把轮渡码头换了,不能留个代表厦门的建筑?”
但是资料显示,人们现在看到的轮渡码头建于1999年,有近百年的轮渡码头历史,在现实中看不到丝毫痕迹,更谈不上代表厦门的建筑。
原厦门市博物馆馆长龚洁告诉导报记者,上世纪初,鹭江道沿线的码头曾多达13个,第一码头、岛美路头码头 (今中山路正对面)、典宝码头(今客运码头)、太古码头(今和平码头)、海关码头(今轮渡码头)、水仙码头、洪本部码头……那时,码头在厦门是一种标志和象征。
近百年过去,如今的鹭江道沿线,留下来的只有4个码头——— 第一码头、客运码头、轮渡码头、和平码头,再也找不到老旧码头的影子。
焦点 旧码头是否保留?
既然已无历史记忆,轮渡码头搬迁之后,原来的旧址要不要保留,如何改造,变成目前最受关心的问题,也是政府部门正在研讨的内容。
轮渡公司坚持,轮渡码头搬到第一码头之后,旧码头仍然要保留一点渡轮的功能,以方便想从鼓浪屿直接到中山路的人。“建议分设两个码头,第一码头突出旅游接待功能,考虑公交、旅行车的场地。用月票的居民和游客最好分流,用不同的码头或通道。”一名市民发短信到本报。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轮渡码头不保留渡轮功能,只是对小部分岛上居民不方便,大部分市民和游客更加方便,习惯就好,应当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一点,着眼于城市的发展,历史上的轮渡码头搬了三次,“都是顺应城市的发展需要”。
建议 拆了码头建雕塑
“在鹭江道沿线,已经看不到老码头的任何痕迹了。现有的码头是11年前建的,无法释放出文化气息和信号。”市人大代表、中华儿女美术馆馆长李忆敏说,轮渡码头保留已无任何意义。
“若要让轮渡码头给厦门人留下回忆,可以效仿吉林市‘摇橹人’,在轮渡码头立一个有意义的雕塑,既不影响海岸线建设,又可以追忆历史。”他建议。
据介绍,在吉林市的松花江畔,有一个 “摇橹人”大型雕塑。那里原是古船厂的旧址,人们以造船、打鱼为生。“人们为了对古船厂有个念想,竖起了这座雕塑,述说着一座雕像与一座城市的关系。”李忆敏说,“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个人,那么雕塑就是这座城市的眼睛。因为这双眼睛,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才充满灵感和韵律。”
畅想 建得比外滩更精致
无论是拆还是留,来自专家和市民的声音,都呼吁把鹭江道打造成一条比上海外滩更美的滨海步行道。
“上海外滩观赏的是浑浊的江水,而轮渡码头观赏的是美丽的大海,所以,我更加欣赏厦门的美景。”一位市民对鹭江道充满信心。
上海外滩仍然有渡轮,闽南文化研究会长彭一万表示,现有的轮渡码头不能随意丢弃,可以作为今后发展海上游的码头,把第一码头、轮渡码头、和平码头和旅游码头综合起来考虑。
鹭江道一段1公里长的海岸线,未来主要打造成亲水人行道,减少汽车行驶,供市民、游客漫步,增设艺术小品、雕塑、人文景区,人行道可以适当用架空的办法,用钢筋水泥架出去,上面是人,下面是水,让海景线更加宽阔。可以在旁边的高楼大厦外侧,竖起一面巨大的电视墙,播放讲解老轮渡的电影。
在彭一万看来,老厦门历史、美丽的海岸景观和人行空间,将成为未来鹭江道的三大特色,一定要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益求精。
样本
上海建“码头文化景区”
位于上海中山南路的“上海老码头”,改造后成了上海的新地标。
它与黄浦江的直线距离仅50米,斜对面便是摆渡口。每逢周末,浦东陆家嘴的老外登上渡船,饱览浦江两岸美丽的风景,下船便在老码头附近就餐、品酒、谈天、听音乐。
老码头前身是上海十六铺码头,是最早的码头。根据“外滩金融集聚带规划”,上海十六铺地区以历史建筑改造利用为特色,打造以码头文化为主题,建设集创意办公、会议会展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商务区,并计划开展以十六铺旅游码头为基地的水上观光游,以复兴五库、老码头为主的外滩码头游等。
码头外还设“五大码头文化景区”,包括滨江长廊区、雕塑装置艺术区、码头文化流动展示区、亲水平台休闲区和老仓库建筑品鉴区。船锚、老沙船、搬运工人这些上世纪30年代上海老码头的标志,都以雕塑、老照片、旧物展览的形式进行展示。
征集令
拨打968801,共议码头搬迁
身在厦门的你,肯定坐过轮渡码头上的渡轮到鼓浪屿。搬迁轮渡码头,你认为有哪些好处、有哪些问题需要重视?轮渡码头搬迁之后,原有的老码头该怎么办,是要保留原貌,还是改造成其它用途?拨打本报热线968801,贡献你的智慧,和我们谈谈你的看法。(吕寒伟 崔晓旭 吴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