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函告书发出之后
赶在6月营业执照年检前,晋江天益油墨公司终于通过了新的安全生产级别评定,取回被暂扣的安全生产许可证。这让公司老板周天寒松了口气。
去年,天益油墨被发现“未经审批,擅自变更生产场所”、“车间、仓库未通过消防审批”等7大安全问题,成为晋江首家安全生产D级(最低级别,C级以下为不合格)企业,被责令整改。晋江市安全生产委员会给该企业的开户银行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发出函告书,暂缓其财政专项资金和技改等项目的审批。
这是泉州市去年推行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后,发出的首份函告书。周天寒急了,生怕贷不到款、审批不过要停业,立即着手整改。半年后,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重新被评定为B级,恢复了生产。
“安全生产有两个责任,即政府的监管责任和企事业单位的主体责任。如何落实责任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省安监局局长陈炎生告诉记者,在以往工作中,“政府急、企业不急”的现象屡见不鲜。从今年起,福建省将全面推广泉州经验,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化政府监管职责,从根本上预防事故发生,降低伤亡率。
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
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国飞机维修公司:飞机一进来,首先要清洗检查,要用一些化学用品;根据客户需要,有的飞机要喷漆,如若不注意可能发生苯中毒;在检测维护过程中,电镀、打磨会有粉尘危害……
身为太古的员工,喷漆工陈鹭鹏毫不担忧。走进喷漆车间,几乎闻不到一丁点异味。因为这里有一套水吸附设置,及时排出有害气体,每个员工还拥有私人防护用品和应急设备。
太古飞机职业健康与安全副总陈新峰说,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企业每年为员工安排两次体检,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一起职业病。
纵观近年来发生的生产事故,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片面追求利润,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投入。像“太古”这样舍得投入、配备齐全的企业仍然有限。
今年是全国“安全生产年”,也是福建的“责任落实年”。为此,福建省启动了首轮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通过安全级别评定、曝光不合格企业、暂扣其相关证照等方式,督促企业加强自我约束,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再到“我会安全”的转变。其中,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12个高危、重点行业(领域)及近年来发生过重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的企业,将先期开展该项活动。
处罚利剑直指“一把手”
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尤为关键,福建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1990年,福建省率先在全国实施安全生产行政责任制。2003年,闽侯县两起特大爆炸事故后,安全生产行政“一把手”问责制逐渐形成。从2007年起,福建全省把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4项指标纳入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同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对事故死亡人数上升的地区、行业和领域,省政府安委会每季度书面通报给当地政府、部门“一把手”和分管领导……
去年,福建省通过了第一部关于安全生产的地方性法规——《福建省安全生产条例》,从政策上明确了“一岗双责”制度,细化了“一把手”对业务和安全的双料职责。
今年6月8日,福建福建省委召开常委会议,对霞浦“10·30”重大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和长乐市拉丁酒吧“1·31”重大火灾事故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陈炎生表示,目前,福建省上下已形成行政“一把手”负总责、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据统计,今年1-5月,福建全省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476起,同比下降25.1%;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6.7%;受伤人数同比下降21.6%;直接经济损失4733万元,同比下降40.5%,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龙岩市一位乡镇干部告诉记者,“一岗双责”等于给“一把手”们带上了“紧箍咒”,使地方政府“一把手”真正重视安全问题,对安全事故早防早控。
陈炎生表示,解决安全隐患关键是继续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尤其是将“企业主体责任”从大中企业向小型企业拓展,增强小企业主的责任意识,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有序开展。(记者 吴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