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六月,繁花似锦、阳光灿烂。第七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顺利落下帷幕。本届“6·18”,共对接合同、协议项目5008项,总投资886亿元。一大批创新实用科技成果在福建落地转化,有力支撑着福建的产业优化升级和海西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本届“6·18”是在福建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举办的,是福建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体现。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所言:项目成果交易会的机制越来越完善、成果越来越突出、影响越来越大,实现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双赢,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平台、国际交流的平台和两岸合作的平台。
毫无疑问,一届比一届办得好的“6·18”,已成为海西一张靓丽的名片。
更高——“6·18”支撑海西加快发展,层次不断提高
20日,今年第3号热带风暴“莲花”,携大风、夹暴雨,向福建省沿海逼近。
恰逢参加“6·18”的台湾气象专家到省气象台考察。当日10时,在省气象台,台湾大学副校长陈泰然和台湾气象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周仲岛教授等台湾专家与福建省气象局专家,共同分析探讨了“莲花”的路径和发展趋势。
这是闽台气象专家首次聚首福州,面对面联合会商台风。
省气象局局长董熔表示:“闽台一水间相隔仅一两百公里,在气象上来说是一个很小的距离,双方往往在同一的天气系统影响下,出现相应的天气现象。台风是对福建省影响比较大的灾害,往往从东面过来,先影响台湾,再影响福建。两岸互为天气系统的上下游,因而在气象科技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具有共同语言。”
这只是今年“6·18”这台大戏中的一个闪光点。
今年“6·18”是国务院出台《意见》后首次举办的项目成果交易会,海西发展更受关注,海西效应更加显著,“6·18”作为共建区域经济合作平台的地位更加凸显:
——层次高。“6·18”主办单位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至此,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四大“科”字号机构齐聚“6·18”,使之成为国家部门参与主办最多、规格最高、影响面最广的一次盛会。
——智慧广。参加本届“6·18”的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有400多所、院士有50多位。其中,境外高校、科研机构90所,包括英国牛津大学、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欧盟技术研究与开发联合会、澳大利亚埃科机械研究中心等;境内高校、科研机构314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占全国80%的“985”高校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多位境外嘉宾前来参会,包括国际海啸学会主席乔治·卡拉亚尼斯、国际地震工程学会主席片山恒雄、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院士尤里·亚烈山德克罗等海外大师。
——乡情浓。600多名台湾科技、教育、企业界及社会知名人士携500多项成果跨海而来,为历届之最;其间,首届海峡两岸自然灾害防治交流合作研讨会,在全国首次搭建两岸自然灾害防治交流合作平台。福建省气象部门与台湾气象部门签署了《海峡两岸二00九年气象联合观测试验协议》和《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技术交流和研究合作的协议》,开创了全国三个“第一”:第一个开展海峡两岸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交换、第一个建立闽台科技界学习互访机制、第一个开展省级联合气象观测。
——才俊多。来自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和中国大陆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和青年精英,来自8个省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代表,相约海峡青年论坛,指点江山;11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20家创业项目单位220个优秀创业项目、140家创新创意行业企业,齐聚海峡两岸人才交流与人力资源服务合作大会,期待在海西发展事业。
……
“你想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贡献吗?那么你到‘6·18’来,这是一个奉献的平台;你想为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和和平统一作贡献吗?那么你到‘6·18’来,这是一个合作的平台;你想在科技创新中展现才干和实力吗?那么你到‘6·18’来,这是一个创新的平台。”连续多年参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发自内心地表示。
“我们将团结动员最广大的科技人员,为海西建设作贡献。”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宋南平的一席话,充分体现了“6·18”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