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福建之于台湾,相当于深圳之于香港。
当年深圳经济特区的“窗口”示范效应,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香港回归搭建了一个与内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今天的福建也开始进入这样一个历史性时刻,在加强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和改善海峡两岸关系等方面,福建正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双方有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等“五缘之亲”,但从当年的“军事前线”,到如今双方步入交流与合作的黄金时期,可谓“一路坎坷”。
“福建曾经深受前线之苦。”因为当年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前线”角色,让福建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同为沿海地区的近邻,如江苏、浙江等地。现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让福建已从战场走向市场,从军事前线变为经济前沿。
新机遇定位新角色,新角色选择新路子。“9.8投洽会”、“海交会”、“6.18交易会”……在福建举办的这一系列旨在突出对台经贸、技术和人才等交流的经济活动和展会,不仅为福建破解自身经济发展难题提供了机遇,更为促进和改善两岸关系搭建了越来越多的交流合作平台。
“两岸交流除了制定宏观政策外,也需要平台的推动、落实。”“如果没有平台,交流就是一句空话。”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如此评价“交流平台”对两岸关系的意义和地位。
6·18,两岸科技人才大对接
2008年6月,注定让历史铭记。
中断10年之久的海协与海基两会复谈成功;6月13日正式就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签署纪要、协议;7月4日6时31分,首班两岸周末包机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赴台。
6月18日,一场两岸人才、技术交流与对接的大戏拉开帷幕: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在福州召开,项目对接、技术荟萃、人才云集、资本汇聚……
海峡两岸已不再局限于贸易投资交流,开始了科技人才的交流;海峡两岸的交流从来没有这么深、这么近……
“突出‘海峡’概念”
迄今为止,6·18已经举办了六届。
2003年,第一届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在福州召开。“当初就是为了福建省中小企业服务。”福建福建省发改委副主任、6·18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林锡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搭建一个平台,让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与企业的需求实施对接,让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第二年,即2004年,福建省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想,得到中央的肯定和支持。因为福建与台湾本来就有“五缘”之亲: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
福建省提出“以发展求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增进闽台两地的良性互动,加快构筑促进两岸合作交流的前沿平台。这一思路得到了海峡对岸台湾产业界的热情呼应。
6·18顺势而为,有意识地邀请台湾的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组织、企业,以及民间发明人协会等等前来参会,对接的项目逐年增多,效果逐渐显现。
林锡能介绍道:“去年,福建省委卢展工书记指出,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的名称已经不能涵盖其全部的内容,必须要提升理念,突出‘海峡’概念。于是,6·18从本届起正式更名为‘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
据记者了解,本届6·18,参会的台湾嘉宾达到480多人,对接项目57项,投资额达到11.5亿元,有关两岸交流合作的各项论坛和活动达19场。6·18更名后的效应已经初步体现。
“福建与台湾合作方向是海峡经济区”
就两岸经济合作而言,福州市常务副市长梁建勇指出:“未来应该是两个高端经济板块的合作。福州市刚刚与台北市签订了经贸合作的共同声明,从七个方面进行合作。我认为福建和台湾合作的发展方向就是海峡经济区。”
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副行长李俊升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道:“过去,大陆与台湾经济发展有差距。但随着30年改革开放,大陆与台湾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有些方面,台湾也要向大陆学习。”
“台湾和福建建筑业界有很多共同语言。”在6·18展会上,金门建筑师公会理事长吴建忠说:“两地的建筑风格如出一辙。走在闽南的街头,两边的骑楼就像在台湾街头。台湾建筑师有很多很好的创意,但苦于台湾土地资源紧缺而难以实现。但有了福建这片广阔的土地,他们的聪明才智就得以更大程度地发挥。”
而第一位将多宝鱼引入中国、并形成45亿大产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给本届6·18带来了“花鲈工厂化育苗与养殖产业化技术”,并将在福鼎市落地生根。当记者询问这个技术对台湾是否适应时,雷院士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因为台湾与福建同根同缘,地理气候并无二致。
而梁建勇也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道:“我认为福建不应该是泛珠江地区,也不是泛长江地区,而是海峡经济区。福建和台湾天然一体,无法割裂。”他认为,随着两岸关系的好转,那些跨国公司在设置机构时,大可不必在上海或深圳设总部来管理福建业务,而应该是在福建设总部管理台湾业务,或者在台湾设总部来管理福建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