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道是经济“动脉”,那么,覆盖八闽大地的乡村公路,就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毛细血管”。建设和谐福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不仅要有畅通的“动脉”,更要有发达的“毛细血管”。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经是八闽大地大多数农村公路交通的真实写照。短短几年时间,在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和勤劳智慧的八闽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已悄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福建省委、省政府从“十五”后期开始在福建全省全面实施“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并将其列为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截至2005年底,福建省建制村15000多个,通公路比例达95.7%,其中“十五”期间有3500多个建制村实现通村公路水泥硬化,福建全省所有通乡镇公路基本实现路面硬化,泉州、厦门两市率先实现至少有一条硬化公路通往建制村的目标。
要致富 先修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福建全省交通“大动脉”的建设红红火火,但被喻为“毛细血管”的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路面硬化率低、抗灾能力弱的状况,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许多农村公路通而不畅、晴通雨阻,雨季或者台风带来暴雨之后,经常造成路基塌方、桥涵冲毁,甚至几个月都难以修复,给农村交通带来极大的不便。至2003年底,福建全省1.5万多个村中,仍有5000多个村通达公路未硬化,其中2100多个村仅通简易路或不通公路。整体较为薄弱的农村公路成为制约福建省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
2003年12月,省政府专门召开了福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会议,时任省长的卢展工同志亲自致信会议,正式将福建省农村公路建设命名为“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负起责任,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把“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建成“放心工程”、“满意工程”。2004年1月,卢展工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计划用7年时间投资140亿元,建设4万公里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确保到“十一五”末福建全省每个建制村至少有一条路面硬化的公路通往乡镇或主要干线。
要修路 得筹资
“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总投资约需140亿元。考虑到拟建农村公路大多数分布福建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极其有限,为尽可能减轻地方财政和农民的负担,有效推进“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黄小晶同志亲自协调解决资金问题。除交通部的补助外,省里决定由省交通厅统贷统还、统一归口管理,“十五”后期给福建省的地方国债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同时,省交通厅将高速公路与农村公路项目捆绑在一起,由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统贷统还,向世界银行贷款3.5亿美元,其中拿出1.3亿美元用于“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拓宽了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来源。
省交通厅通过采取集中资金、重点扶持、提高补助标准的措施,尽最大能力支持各地建设农村公路。目前,福建省农村公路建设省级补助标准是:县道三级路的补助标准达30万元/公里;乡村道四级路沿海7-10万元/公里,山区10-15万元/公里,山区少数民族村的通村公路建设补助追加1-2万元,欠发达县11-16万元/公里。这一在全国处于高水平的补助标准,有效缓解了地方建设农村公路资金匮乏的难题,确保了“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的顺利实施。
修好路 把好关
“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对改善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交通厅对农村公路建设进行通盘细致的考虑,不仅制定了相关的补助标准和项目管理方式,同时也出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强化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狠抓质量和进度,加强廉政建设,不仅让“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成为“德政工程”,同时更是“质量工程”、“廉政工程”。
为了抓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廉政工作,省交通厅把省级补助标准和补助条件刊登在《福建日报》上,便于各地了解省补政策,结合当地财政状况量力而行地落实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拼盘。同时,通过建立预备项目库、省补资金实行敞开式计划的做法,杜绝了“多跑多拿、少跑少拿、没跑没拿”的不良现象。省级补助标准和敞开式计划的“阳光操作”,既推动了政务公开,又方便了社会监督。
“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的实施,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修路热情,已成为深受广大农民拥护的“民心工程”。在修路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比比皆是:漳州盘陀镇东林、西厝2个村共2800人,自愿捐资42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三明市大田县黄龙村村民自己动手开采石料,自己装运,节约修路资金20多万元等。“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建设在帮助农民兄弟修建致富的康庄大道同时,也聚集了民意,赢得了民心。
路通了 民富了
一条条农村公路,充分发掘了福建省山海资源,畅通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成为八闽农民的致富路,带动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莆田坪盘村人口1100人,多年来,由于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严重制约该村的经济发展。“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惠及该村之后,交通方便了,该村的枇杷每公斤上涨了1.6元,村民年增收达120万元,仅枇杷1项人均就增收1100元。此外,外地客商到该村投资建设猪场95个,总投资达2800多万元,养殖生猪8万多头,每年可直接减少农产品、化肥、猪饲料等中间运输费用达80多万元。
龙岩武平东留乡大阳村蔬菜、水果产量高、质量好,可是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商贩不愿来,种植户只能眼睁睁看着蔬菜、水果烂在地里。实施“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后,该村交通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带动了公路沿线村庄的农业结构调整,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004年公路沿线村庄种植烤烟4000亩、蔬菜3000余亩、水果4000余亩,农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安溪县是著名的茶叶之乡。近几年来,由于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农民种茶的经济效益迅速提高,各村镇农民种植茶叶的热情高涨。据统计,1998年,全县只有茶园22.53万亩,产量1.4万吨,行业产值10亿元;而至2003年底,全县拥有茶园30万亩,产量3万吨,行业产值30亿元。虽然茶园面积只提高33%,而产量却翻了一番,产值提高2倍,利润更是翻了几番,其中农村公路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
……
再展望 道仍远
今明两年,福建省还将完成12000公里农村公路路面硬化的任务。到2007年底,福州、莆田要争取全面完成通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漳州、龙岩基本实现通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2008年至2010年底,用三年时间扫尾。到“十一五”末,福建全省基本实现通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
“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三阶段将建设水泥路约4万公里、惠及福建省8000个建制村,基本实现福建全省建制村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的建设目标。八闽人民仍在奋斗,力争将这一宏伟蓝图尽快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