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巡礼--三明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14
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一轮机遇中,如何才能找准新定位,谋求新发展—— 
  4月11日,周日。厦工集团三明重机公司压路机检测场上仍是机声轰鸣,工人们正忙着为一台台压路机进行出厂前的最后一次“体检”。谁会想到,这个目前产品市场占有率达80%,已是国内最大的压实机械生产企业,其前身三明重型机器厂七年前竟然是一家困难企业。1998年底,改制后的三明重机加盟厦工集团。机制一变观念新,发展异常迅速。
  走进春天里的三明,在机声轰鸣的企业里,在新开发的工业园区内,记者见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个热气腾腾的建设场面,感受到的是老工业基地干群们重新迸发出的发展热情。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迫切感,犹如急急鼓槌,撞击着三明人的心!
  思路清:变压力为动力
  工业,曾经带给三明巨大的辉煌。三明曾拥有福建全省最大的钢铁、化肥、水泥、森工等企业,也积累了一大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发展活力不足。
  老工业基地是包袱,还是三明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比较与思考中,三明人的答案跃出水面:把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新贡献。
  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说,重振三明老工业基地,眼睛要盯在福建全省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上,重点发展基础较好的冶金、机械与汽车零部件、林竹加工业等三个核心产业集群。特别是要抓住省里建设东南沿海重要汽车制造基地的机遇,主动对接福建全省乃至国内外产业分工链。而对接,就要有一种甘当配角的意识。配角其实也不容易,演好了同样光彩照人。
  力度大:抓症结出实招
  不移的决心,清晰的思路,催生出一个个切中要害的大动作——
  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三明加快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革和重组,加速国有劣势企业的退出步伐,降低国有经济比重。目前,三明市、县两级国有工业企业改革面已达到94.7%;
  以资本运作为基本手段,在深化国企改革中,理顺职工劳动关系,减少企业负债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2005年前三明市将基本解决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
  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老工业基地,不断提高冶金、化工、纺织、建材等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2003年,全市技术改造投资完成21.77亿元;
  立足现实优势和潜在能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产业集群。以产业链作为发展产业集群的主脉,市里重点培育冶金、机械、林产加工等3个产业集群。这3个产业集群计划到2007年实现产值255亿元以上,力争占全市规模以上产值的三分之二,年均增长22%;
  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按同比口径为7286万美元,内联协作引进资金12.16亿元……
  寻常的数字,不寻常的成绩:2003年,三明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37.44亿元;30家企业列入省百家重点和省、市级成长型企业,实现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4.1%。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又完成工业总产值65.4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5.0%。
  出重围:亮点多成效显
  求发展,矢志不移;重振作,群策群力。
  技术创新,引领三明众多企业突出重围。福建省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三钢集团公司,近年来淘汰旧工艺、旧设备,进行了一系列脱胎换骨式的技术改造。去年,在全国70家重点钢铁企业中,三钢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居第3位,社会贡献率、总资产贡献率和资本利税率均居第2位。
  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中,找准坐标定位,推进产业聚集。站在沙县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园内,放眼望去,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厂房令人精神振奋。随行的县领导告诉我们,整个园区规划占地面积达18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三明市区现有建成区面积。园区于2001年4月开工建设,目前已有浙江、北京及省内各地15家企业入驻,其中已竣工投产7家,动工在建8家,总投资达6亿多元,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工业产值14.4亿元,利税2.4亿元。十年以后,整个园区总产值可达225亿元。
  地处山区的永安市,人口仅32万,却拥有工业企业2400多家。开春以来,永安市多次召开相关会议,求真务实地研究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新路子。反复比较分析自身实际后,他们大胆决定把永安工业经济发展的文章做在促进纺织、竹林两个产业聚集上。
  重振雄风看三明。当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大潮激涌时,当又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摆在面前时,三明人民正脚踏实地把握今天,创造着更加绚丽的明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