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福建电气硝子玻璃有限公司(福建NEG)生产车间,记者从电子监视屏上看到,窑炉内炉火熊熊,1500℃的高温不断地将砂子熔化……经一道道自动化工序,最后压型成产品——彩色显像管及显示器用玻壳。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显示管产业链最上游的一个环节。
目前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来自世界各地的,为华映光电股份有限公司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已达17家,投资总额近10亿美元。产业集聚效益使开发区的电子信息产业越做越强。华映光电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显像管生产基地,开发区也在产业集聚中,实现了“百亿电子城”的目标,成为全国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项目生成机制
走进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我们时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产业链招商。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雷成才说:“这是通过项目生成机制,进行招商。”开发区能引进大量的台、外商企业,这种招商机制功不可没。
通常意义上的招商,是看准外商一个投资项目就紧追不放,直到把项目拉回来落地为止,就算招商成功了。然而这种招商模式似乎更具随意性而缺乏再生的内在动力。如何探索一种项目的生成机制,让产业在集聚中自然生成项目呢?福州开发区近年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
开发区分管招商工作的领导,曾对华映光电的生产和销售情况进行认真的剖析:华映光电每年的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采购量就达40多亿元,这么大的市场对供应商极具吸引力,也容易使其产生投资冲动,为开发区引进上游产品链项目带来可能。为此,开发区专门组织一班人马,用4个月时间,对区内企业需要的原料以及原料来源,一一进行调查,并建立产业链项目库、客户群及联络网,筛选出500家需购原料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进行跟踪,同时动员与这500家企业有上下游产业链关系的企业与政府一起招商。建立这样的项目招商制度,使开发区招商工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仅去年“海交会”期间,就引进产业链配套项目11项,总投资8933万美元,占“海交会”引进项目的三分之一强。
这种项目生成的招商机制,顺应了国际资本和技术流动追求低商务成本、低损耗、快流转、零库存的趋势。引进的项目具有做大做强产业链的功效,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和竞争力,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做强做大产业链
通过项目生成机制招商,近几年越来越多上下游企业向华映光电靠拢,由此产业链便越做越长。近几年先后引进了主要的上、下游企业有日本的NEG,投资1.61亿美元,去年12月正式投产,今年销售额预计可达8400万美元。公司计划今年5月再上二条生产线,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日本的JVC电子有限公司,为华映光电等提供上游产品偏导线圈,2001年投产,去年年产645万台产品,总产值达41536万元,产品全部供给华映光电。由于JVC产品主要供应商是华映光电,目前其在日本、泰国、台湾的部分生产基地已转移到福州开发区。
产业链的形成,也为华映光电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华映光电从一期到五期不断增资投产,并将研发机构迁到开发区。去年年产显示映管超千万支,实现产值59.88亿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显示器映像管生产基地。公司的后续项目接连不断:今年3月4日投产的华映视讯(PDP)整机装配,总投资400万美元,生产等离子(POP)显示模板。生产线全面建成,可年产等离子显示产品144万台,年产值232亿元。还有建设中的TFT面板后道生产线,生产液晶显示屏及其相关产品,一期计划建成后预计年产值约38亿元。
项目生成机制让开发区企业成群、产业成链。目前已有20多家世界500强或跨国公司和10多家上市公司落户福州开发区,马尾成为福建全省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以中华映管为龙头的电子企业簇群已达40余家,主要产品有显示管、显示器、电脑、电子元器件,产值占全区的半壁江山,去年产值已突破百亿元大关,实现了“百亿电子城”的目标。其他的产业集群也在发展壮大。目前在冶金机械、水产饲料、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生物制药、交通运输设备等七大领域的产业也在集聚,并在继续做大做强。以中日达、中钢、瑞铝为骨干的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簇群,企业产值达19.77亿元,占全区总产值的9.15%。水产饲料企业簇群,主要有海马、大昌等水产饲料品牌企业。目前开发区已成为福建全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水产饲料生产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鱼粉集散地,去年全区水产饲料企业产值近16.4亿元。还有以统一、顶益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企业簇群,以清禄为龙头的轻工出口企业簇群,以马尾造船厂、东南造船厂等为龙头的交通运输设备等产业集群等。各产业簇群的做大做强,使得开发区近年的工业总产值每年都以平均36.4%的速度递增,去年工业总产值实现了215.97亿元。16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已装满了工业项目,并以“飞地工业”模式,向外扩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