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税务”、“网络教育”、“远程医疗”……这些原来人们生疏的字眼如今对很多福建人来说已不再感到陌生和遥远,这一变化起因于福建省大力建设“数字福建”,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福建”建设,把这项工作作为抢抓未来竞争主动权,通过信息流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畅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具体措施。省长卢展工在研究加快“数字福建”建设专题会上强调,加快“数字福建”建设是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数字福建”建设要与构筑三条战略通道、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与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强大的信息网络,制造各种信息服务设备,生产丰富的软件和应用工具,集成全社会信息系统,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快速便捷的信息服务。
近年来,福建省已实施了“数字福建”“131”、“339”、“536”等计划。“131”计划即编制1个规划(“数字福建”十五建设规划),建设3大骨干工程(福建全省信息交互中心、福建全省政务信息网络工程、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339”计划即建设3个基础工程(省级政府公众信息服务平台、省网络安全监控中心、分布式基础数据库),建设3类示范项目(电子商务示范工程、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示范工程、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示范工程),并建设9个政务信息应用系统;“536”计划即电子政务应用5个方面项目建设、企业信息化应用3个方面项目建设和社会信息化6个方面服务性项目建设。通过福建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这些计划的实施进展顺利。
“数字福建”建设以电子政务为龙头,加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先导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现已基本建成两条“信息高速公路”:省互联网交互中心投入运营后,彻底改变了电信、联通、网通、移动、吉通和教育科研网等省内几大网络间互通需要通过全国网络中心甚至国际出口进行互联的局面,为省内信息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省政务网纵贯八闽,现已联通了182个省直单位及9个设区市、84个县(市、区)节点。到明年上半年,福建全省县市横向网可望全部联通。政务网是福建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的网络平台,国家部门的业务专网也可以通过省政务网,实现上下的互联互通,既节省费用,又提高信息传输效率。
作为信息化支撑的信息产业,近几年来呈高速发展态势。今年福建省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可望达到1450亿元,通信业业务收入预计可达172亿元,软件业总产值可达50亿元。福建全省光缆线路总长度超过10万公里。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进一步拓宽了信息流通道。
在抓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福建省同步开展信息资源整合改造工作,现已建成了测绘、统计、地质、档案、气象5个基础数据库;首期21个厅局完成信息资源改造,70多个数据库在统一格式、标准规范下开展信息共享和服务。福建CA中心已向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发放数字证书8万多张。
现在,“数字福建”正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生活方式。在省政务网上,现已实现了信息浏览、数据库查询、电子信箱、远程登录、密码通信、公文传输、视频会议等。视频会议节省了大量会议成本。公文传输系统已收发1万多份公文,既节省费用,又提高了安全系数。省卫生厅盘整了卫生统计年报、病因统计和疫情报告等近10万条信息,并通过政务网对外发布,为今年SARS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实现银行卡网络互联互通的“金卡工程”、推行网上税收征管的“金税工程”、进行无纸化报关的“金关工程”,以及以加强公安业务信息化管理为内容的“金盾工程”等,正极大地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并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信息技术的春风也吹进了制造业。戴尔电脑公司采用个性化的定制营销模式,产销量连年翻番。福耀玻璃、三钢等11家企业入选“2003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
2004年,福建省还将重点抓好“333”应用项目建设,重点从电子政务、企业信息技术及社会领域信息的应用来推进“数字福建”建设,争取到“十五”末,福建省信息化综合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