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省外在厦门暂住人员 “赴金一日游 ”13日启动(图)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10

首发团游客在金游玩

13日,福建省外在厦门暂住人员赴金门旅游启动仪式在国际邮轮码头举行。启动仪式后,首发团游客共340人乘坐当天“小三通”首班船,于8点准时出发前往金门,并于13日19时返回厦门。记者作为唯一的随团媒体的记者,全程见证了一日游首发团在金门的行程。

  厦门市副市长黄菱在致辞中说,这是继厦门市暂住人员赴台旅游在厦暂住时限由一年缩短为半年后,中央赋予厦门经济特区又一项对台旅游先行先试的重大政策,厦门将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争取把来厦暂住人员赴金旅游打造成“海峡旅游”的一个拳头产品。

  6月12日起,计划在厦门暂住1个月以上的非闽籍居民都可在厦办理赴金门旅游。13日省外居民赴金门一日游首发团游客主要来自黑龙江、山东、四川和江西等地。据了解,省外在厦门暂住人员赴金门旅游暂定为一日游,每日人数上限暂定为500人。厦门旅游集团国旅、建发国旅、厦航国旅、春辉国旅为首批组团社,金门方面也确定了21家地接社,赴金一日游团队报价初定为每人495元。

  为了给外地游客 “金门一日游”提供更多便利,厦门东渡国际邮轮码头和五通码头特别增设早晚航班,从早8点到晚6点均有往返金门航班。也就是说,游客可以早上8点从厦门出发,晚上6点再从金门返回厦门,有充足的时间把金门“玩透透”。

  厦门春辉国旅总经理马制蔷说,旅行社在金门游的线路安排上,注重战地风光和闽南古厝的游览,同时还会让游客买到地道的金门特产,有兴趣的游客还可在金门的免税店购物,享受比香港还优惠的价格。

  省外居民游玩厦门 顺便逛逛金门

  “金门一日游”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早在2006年元旦,它就对福建省居民开通了,只是对于诸多拥有“金门情结”的省外居民而言,即使来到厦门,也只能隔海相望。6月13日,“金门一日游”对拟在厦门暂住一个月的省外居民敞开了大门。

  效应1:提升厦门旅游含金量

  据厦门市旅游局统计,2010年厦门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026.09万人次,在旅游人数迅速提升的同时,厦门旅游市场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例如景区人数爆满,鼓浪屿、南普陀每到重要假日就人满为患;又如,这超过3000万的人次中,有近一半是没有在厦门过夜的,如何吸引他们留下来进一步消费,这也是厦门发展旅游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开放省外游客在厦赴金门一日游,正是解决当前瓶颈的一种好方式。厦门旅游集团国际部总经理易斌告诉记者,“金门一日游”对于省外游客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别的不说,光参照“海上看金门”项目,每年都有130多万人每人花126元钱坐船从海上遥望金门,现在只要多花300元块钱,就可以踏上金门的土地近距离体验,“这个项目绝对可以增加厦门旅游的含金量”。

  效应2:刺激金门消费市场

  昨日首发团的团员们回厦门的时候,每个人手上提的都是满满当当的袋子,金门高粱酒、一条根、贡糖等特产,还有让女孩子无法抗拒的香奈儿、迪奥等免税商店里的化妆品。

  导游小李告诉记者,出门旅行的时候,很多团员都很反感旅行社安排的购物环节,但是昨天大家都花了不少钱,却还是很开心,“这是因为金门特产口碑都很好,台湾商店的服务也比较贴心,再加上免税店里的产品价格确实低很多,当然诱惑力很大了”。

  在“圣祖贡糖”店里,经理杨尤闽展示了店中新推出的礼盒,结合风狮爷的形象包装而成的贡糖,用意在于让陆客带走美食的同时,也能传播金门的文化。而“王大夫一条根”更是在门口打出大红横幅“庆祝大陆开放金门一日游,本公司全面优惠”的字样欢迎首发团。

  在“大方胡须伯”面线店里,记者惊讶地看到,原来这里的面线是可以免费品尝的,想吃几碗就吃几碗,店家很大方,游客也抢着要买面线,一包售价28元人民币的QQ面线,很多人一买就是一整箱。(崔晓旭 杨思萍/文 吴晓平 黄少毅/图)

  记者手记

  500元玩透金门

  6月13日,对于省外居民厦门赴金门旅游首发团的340人而言,绝对是值得回味的一天。虽然已经回到高楼林立的厦门,但是金门那清澈的蓝天,放眼望去一片翠绿的景象,仍然回放在记者脑海中。

  几个来自上海的阿姨,她们是听闻 “金门一日游”这个项目后,兴冲冲地跑来参加的,一个阿姨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我去过台湾本岛五六趟了,不过,过完这天,我就更可以骄傲地跟大家说,我去过金门,那里有碧海蓝天、椰风树影……”

  几乎所有的团员都认为,现在赴金门的手续很简便了,只需要提前7天的时间,人还没来厦门,就可以把证件先办了。但需要注意的是,相片要很精确地符合要求,填写资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户口簿上登记的相一致,有游客就是因为误填,便错过搭乘首发团的机会。

  回来以后,几乎所有的团员都认为,只花不到500块钱,却享受到这样的旅程,十分划算。而且,他们满脸笑容,拎着一袋袋“战利品”回到了厦门。(杨思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