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国红办提供的信息表明,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三大工程”成效明显,为重点红色旅游区域尤其是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全国红办提供的信息表明,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推动下,在广大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三大工程”成效明显,为重点红色旅游区域尤其是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红色旅游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在迎接党的十七大、宣传党的十七大、贯彻党的十七大的浓厚政治氛围中,各地发展红色旅游的热情持续高涨,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明显。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据统计,2007年全国红色旅游人数超过2.3亿人次,同比增长16.96%;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917亿元,同比增长22.83%;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37.17万人,间接就业人数143.72万人。据红办组织对沈阳、上海、瑞金、临沂和遵义五个城市红色旅游游客的抽样调查,在接受随机调查的2500人中,认为红色旅游景区“很好”和“好”的占90.7%,有继续参加红色旅游意向的占 90.6%,愿意把红色旅游景区推荐给亲友的占94.7%,反映出红色旅游的社会认可程度很高。
2007年,也是落实《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完成阶段性目标的一年。总的看,三年来,全国红色旅游形势每年都有新的发展,一年一个台阶。《规划纲要》前三年阶段性主体目标圆满实现,工作框架基本形成,运作机制逐步健全,市场规模快速发展,政治工程、文化工程、经济工程成效显著,为促进重点红色旅游区域特别是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500亿元;接待人数累计超过4亿人次,年均增长18%,超出《规划纲要》预定增长目标三个百分点。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已有73个获得国家A级景区(其中3A级以上景区62个 ),完成《规划纲要》6年计划目标的63%;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5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有56个(其中百万人次以上的有22个),超过了《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
二是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更加突出。
红色旅游实现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大众化和常态化。随着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和纪念场馆建设水平的提高、功能的完善,极大地吸引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实现了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据调查,参加红色旅游的游客几乎涵盖了全社会各个年龄层次和职业群体,其中,青少年学生占总人数的20%以上,约5000多万人次,成为受教育面最大的群体。广大游客通过参与红色旅游,了解革命历史,瞻仰领袖人物,缅怀丰功伟绩,切身感受和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由共产党领导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激发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许多游客在留言薄上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话语。
近年来,入境游客参加红色旅游人数不断增多,不少外国和港澳台的游客对中国革命历史很感兴趣,许多旅行社把红色景区景点纳入入境旅游线路。据统计,2007年入境游客参加红色旅游的人数达177.8万人次,同比增长32.5%,增幅高于国内游客15个百分点。许多外国游客对“伟人踪迹”、“长征壮举”、“经典战役”等红色景区景点及历史事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很多人参观后感到“很惊奇、很震撼”,“中国的红色文化很有魅力”。特别是中国的“红色旅游热”引起了国外一些媒体和研究机构的关注。《亚太旅游协会指南》专题报道了中国红色旅游的发展情况。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外国学者纷纷对中国发展红色旅游进行研究。红色旅游正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些国际旅游者的目光。
三是红色旅游促进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红色旅游带动了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改变了生活环境和传统的生活方式,给这些区域的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成为老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比如遵义市推出以“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载体的红色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模式,全市仅“农家乐”就有3500余家,年接待游客350余万人次,综合收入达8.75亿元。井冈山市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带动当地旅游纪念品和农副产品的加工生产,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从“红色产业”中获益近2000元。
四是红色旅游区域合作与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
红色旅游经过规模和质量快速提升,现在已呈现出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互享、优势互补、游客互送”的区域联合发展的新趋势,增强了红色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和作为特色产品的影响力。实行区域合作模式比较成熟、影响比较广泛的有,鄂豫皖6市36县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川黔渝三省四市(重庆、广安、遵义、贵阳)西南红色旅游精品线、湖南韶山-宁乡-湘潭伟人故里“红三角”,以及重庆市推出的由10余个景区景点统一管理形成的“红岩联线”品牌。在这些成功的区域合作品牌影响下,以安阳、长治、石家庄三市为支撑的“太行抗日烽火”红色旅游区,以瑞金、龙岩为中心的赣南、闽西“红色根据地”旅游区,以山东临沂为中心的沂蒙山区红色旅游区,等等,新一轮区域合作趋势正在形成。
在加强区域合作的同时,各地积极推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红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像井冈山的“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延安的“革命圣地,黄帝故里”,遵义的“四渡赤水,茅台文化”,四川冕宁县的“长征路上,彝族风情”等等,形成了复合型旅游产品,更加有利于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旅游休闲消费需求。
五是红色文化催生了旅游新业态新方式。
各地在发展红色旅游中,注意深挖红色文化内涵,许多地方以文艺表演形式,将革命历史、英雄事迹、领袖人物搬上舞台,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搭建“红色舞台”,成为红色旅游的新业态。如延安市的“延安颂”和“梦回延安保卫战”,井冈山市的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临沂市的“蒙山沂水”,遵义市的“红军魂”,重庆市渣滓洞的夜间实景演出等,这些活动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和好评,有力带动了红色旅游的深入发展。据了解,2007年在延安观看“梦回延安保卫战”的游客达到11.2万人次,门票收入342万元。特别是江西推出的“中国红歌会”,将传统与时尚紧密结合,文化活动与红色旅游融为一体,许多媒体进行了宣传,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创新了红色旅游发展的形式。
开行红色专列已经成为红色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试运行到企业经营红色旅游的一种运营方式,得到了铁路部门的大力支持,受到了地方政府、景区景点和广大游客的广泛好评。据统计,2007年共开行红色旅游专列409列,同比增长77.06%;运送游客24.2万人次,同比增长47.56%。江西省还开通了井冈山—南昌—九江的以“红色之旅”命名的全国首列固定主题列车,在列车上,开展“着红军装、吃红军餐、唱红军歌”等活动,吸引游客广泛参与,营造了红色旅游独特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