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半年我省旅游形势分析及下半年展望

来自:新华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42
  [本网讯] 上半年我省旅游市场深受重创,先是伊拉克战争减弱了欧美地区旅游者的出游意愿,北美旅游市场快速缩水,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游客大幅度减少。接踵而至的“非典”疫情对旅游业而言更是致命的冲击,来闽国际、国内游客迅速下滑,旅游企业损失惨重。上半年我省接待入境游客58.1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30.7%。其中外国人18.07万人次,下降32.4%;香港同胞22.67万人次,下降26.8%;澳门同胞2.22万人次,下降21.2%;台湾同胞15.21万人次,下降35.1%。预计旅游外汇收入3.5亿元,下降36%。上半年接待国内游客1180万人次,同比下降40%,国内旅游收入95亿元,下降43%。接待游客总人数1238万人次,同比下降40%,旅游总收入124亿元,同比下降41%。
  
  一、“非典”对我省旅游业的冲击
  1、游客接待量高开低走。上半年,我省旅游市场走势表现为高开低走,年初我省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迅猛,1-2月份接待入境游客33.3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7.3%。特别是春节期间开通的两岸间直航,为台胞的返乡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直接促进了二月份入闽台胞的快速增长,二月份当月接待台胞4.35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52.7%,带动了二月份全省接待境外游客增长30.6%,创下近两年来的新高。进入3月份,伊拉克战争使我省北美旅游市场受挫,接踵而至的“非典”疫情更令旅游业遭受了近年来少有的沉重打击。随着疫情的蔓延,“非典”对我省旅游业的影响逐渐增强,3-6月各月接待入境游客分别下降8.9%、68.6%、81.3%和61.9%。
  
  2、客源市场全面萎缩。今年以来我省旅游市场遭受继 “9·11”之后最严峻的考验,旅游市场需求急剧萎缩,接待量锐减。尤其是4月中旬国际卫生组织向全世界劝阻来华旅游,外国游客全面下降,“非典” 疫情对我省旅游业的影响凸显,当月我省主要客源地港、澳、台入闽旅游分别下降64.6%、57.7%和71.3%,外国人下降71.2%,其中:东南亚地区来闽游客下降了近90%。上半年接待入境外国游客下降32.4%,其中:来自韩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的游客分别下降了75.1%、69.8%、61.1%、54.1%、47.4%和26.7%,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游客分别下降17.7%、30%和22.9%,来自欧洲的游客下降27.1%。
  
  3、商务旅游大幅减少。对“非典”疫情的恐慌客观上造成部份外商取消中国商务之行或推迟商务洽谈计划,我省主要客源地港台地区,其自身为疫情所困,许多商务旅游活动被迫取消。香港三月底就已成为重灾区,政治、经济遭受巨大影响,当地旅游业也已停业,而随着大陆疫情加重,台湾当局也限制本地区游客前往大陆。而祖国大陆为防止疫情因人员流动而蔓延,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安排公务出行,为此,因商务、公务旅行的游客大幅减少。据统计,4月份以商务游客为主要消费对象的高级酒店的入住率严重下滑,四星级或五星级酒店入住率不到20%,比去年同期下降50—60%。5月下旬以来虽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往常水平。
  
  4、旅游企业损失惨重。客源是旅游企业生存的命脉,游客大幅减少,使旅游企业营业额下跌,经营困难。据各地反映,各旅行社退团现象非常严重,入境旅游基本都取消行程。全省绝大部分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处于歇业状况。酒店客房出租率大幅度下降,许多酒店都关闭了部分楼层降低营业成本。福州、厦门、泉州等主要旅游城市的酒店平均出租率在20%以下,比去年同期下降50%以上。省内主要旅游区(点)游客日益减少,一些景点呈现出“空山不见人”的景象。以接待外省市游客为主的景点接待量不到去年同期的10%。作为我省最重要的景区武夷山5月份接待的游客不到3000人次,相当于去年同期3%的水平。同时,旅行社歇业、宾馆关闭楼层、景点休山等,造成大量的旅游从业人员休息下岗,旅游工艺品店、旅游专卖店、旅游餐饮等相关企业也关门休市,旅游经济损失严重。
  
  5、“黄金周”旅游首遇重创。自国家规定每年五一、国庆、春节放长假以来,“黄金周”旅游消费成为我省旅游业的一大亮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但今年“五一黄金周”在“非典”的阴影下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为遏制“非典”疫情在全国扩散,国家旅游局4月21日向各地旅游局下发了《关于调整4月下旬到5月底国内旅游工作部署,切实做好防止“非典”通过旅游活动传播的紧急通知》;4月22日以全国假日旅游工作协调会议办公室名义下发了《关于暂不实行“五一”放长假制度后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4月27日下发的经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的《关于对近期入境的海外旅游团队如何处置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这三个《紧急通知》对旅游进行全面限制,不仅是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市场也几乎停止运作。
  
  二、重振旅游的有利因素
  尽管我省旅游行业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大伤元气,但旅游行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止了疫情通过旅游活动扩散,为全国夺取抗击“非典”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关注和支持旅游业的复苏,旅游企业也在不断开展自救,力争旅游业尽快恢复。
  
  1、政策面的支持。为了帮助旅游等行业度过难关,根据国务院的部署,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在5月1日全9月30日期间,免征全省非线路营运旅游车辆的公路客运附加费,降低全省星级饭店水、电费标准,减半征收星级饭店电话中继线管理费,减半征收星级饭店的义务植树绿化费、江海堤防工程维护管理费等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对2002年度部分创汇较多的国际旅行社,共给予154万元奖励资金;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要求,在6月下旬完成我省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暂退工作,共暂退保证金3955万元,解决了部分旅行社缺少流动资金的问题。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企业面临的困难,为旅游企业保存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2、旅游企业积极开展自救。旅游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也积极开展自助自救。旅行社抓住机会,组织导游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重新挖掘旅游资源,编排新的旅游线路,为复苏后的旅游发展拓宽市场。酒店调整、关闭部分闲置楼层,合并岗位,服务人员实行两班轮休,尽最大可能节约人力、财力、物力。景区也利用难得的空闲时间,对景区进行改造,提高景区的旅游价值。我省双世遗景区——武夷山就在5月间开始世遗二期改造项目,实现景区封闭式、智能化管理,大幅度提升了景区旅游环境,形成了国内少有的现代化管理旅游景区。
  
  3、旅游基础建设进一步增强。在旅游市场发展暂时停顿的情况下,旅游行业转向加强旅游基础建设工作,为今后旅游市场的发展奠定基础。省旅游局适时地召开全省旅游项目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九五”以来我省旅游产品开发的经验,交流各地推进旅游项目建设的成功作法。提出了旅游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盘活我省旅游资源存量,打造旅游精品名品,优化旅游项目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建立优势突出、较为完善的以精品和名品为主导的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五区两带”旅游发展新格局。项目会议的召开,是对我省旅游资源的一次检阅,确立了我省旅游发展的大方向,为“非典”后重振我省旅游业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4、旅游行业素质全面提升。“非典”对旅游行业来说不仅仅是考验,更是一次锻炼。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行业一方面要抓防治“非典”,一方面要抓经营,在这个阶段,新的情况、新的问题随时有可能发生,要求旅游行业必须具备随时应付复杂局面的素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复杂的局面,锻炼了旅游行业,使其在素质上有一个更新的提高。全行业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水平上,在结构上,在效益上都得到成长。
  
  5、旅游消费需求的反弹。旅游消费需求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而我省旅游消费需求潜力巨大,2002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184.8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1亿美元,分别增长13.1%和16.8%,国内旅游人数393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33.33亿元,分别增长18.3%和24.5%,接待量及消费水平均居全国前列。虽然这一段萎缩了,但是潜在的消费需求仍然存在,而且这种潜在的需求只要条件适宜,会不断爆发出来。随着旅游市场的启动、复苏和振兴,因“非典”压抑的潜在需求就会逐渐反弹而转化为现实需要,从而推动旅游业再掀高潮。
  
  三、重塑形象,加快旅游复苏步伐
  针对目前面临的形势和旅游市场的特点,国家旅游局适时确定以重塑我国旅游整体形象为重点,大力恢复入境旅游,积极恢复国内旅游,稳步恢复出境旅游。我省旅游业认真贯彻“一手抓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的方针,切实抓好旅游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的落实,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宣传造势,重塑旅游形象,逐步恢复开展了本省范围内的旅游活动。
  
  1、确定复苏主题,推出健康休闲线路。充分利用我省山多、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确定“非典”后的旅游宣传促销主题确定为“拥抱自然,生态之旅”,推出8条健康休闲线路,即:森林生态线、滨海休闲线、农业观光线、漂流(登山)健身线、温泉沐浴线、茶乡品茗线、花果观赏线、健康美食线。
  
  2、启动国内游市场,带动旅游全面复苏。自6月1日起,恢复开展我省居民在本省范围内的旅游活动。5月30日第一个团队265名游客乘坐9辆装饰有“健康人享受武夷健康之旅”的旅游大巴从福州开赴武夷山,由此重新启动我省国内旅游市场;从6月1日起逐步恢复除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五个尚未被世界卫生组织解除旅行警告以外的国内旅游。自北京6月23日北京解除旅游警告后,这一区域的国内旅游也已逐步开放;从7月1日起,38家国际社全面恢复接待海外旅游者来福建的旅游业务。
  
  3、办好节庆活动,塑造福建旅游新形象。在下半年,我省将着重抓好三大旅游节庆活动,在国际上重塑我省的旅游形象。一是11月23日—11月26日在厦门举办首届中国(厦门)国际旅游节;二是9月4日—9月7日在泉州举办泉州(惠安)旅游节;三是8月上旬举办“福建·香港周”和闽澳旅游合作研讨会,香港特区旅游局和福建省旅游局将在福州联合举办大型旅游推广活动。
  
      4、加强宣传促销,加快客源市场的恢复。拟组团赴东北和华东地区开展宣传促销,同时组织我省旅行社和促销地旅行社进行对口业务洽谈,签订组团协议;分期分批邀请境外旅游机构和旅行商来闽考察和交流活动;邀请欧美、日韩、东南亚等新闻媒体来闽采访和拍摄旅游风光片、专题片;拟与香港有线电视、台湾东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东南卫视等电视媒体拍摄旅游风光片,;拟在《香港商报》、《香港文汇报》、等十几家媒体开辟“福建旅游之窗”、“游客话福建”、“旅游天地”专栏、专题节目、专版等,让国内外公众了解福建旅游最新动态,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来闽旅游。
  
  5、加强管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我省旅游行风评议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通过行风评议抓规范,借助整顿促发展,从而提高旅游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同时,省里举办导游员大赛,通过大赛提高导游员业务水平,练好扎实内功,树立导游员的新形象,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四、下半年我省旅游市场展望
  5月下旬,我国控制“非典”疫情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世界卫生组织也于5月23日解除了对我国广东和香港地区的旅行警告。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解除了对北京的旅游警告。6月初,我省部分景点游客开始增多,如厦门胡里山炮台在6月初已有少数团队进入。旅行社也已开展新的促销活动,重新开拓市场。太姥山景区充分利用6.28高速路开通的契机,在6月下旬推出太姥山旅游节等活动,门票半价促销,吸引了大批游客,形成太姥山景区少有的热闹场面。武夷山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健康旅游区建设,在6月初开始策划2003年全国万人攀登武夷山活动。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14个省区市的登山爱好者报名参加了活动。这些活动带动了旅游景区的游客逐步增多,武夷山景区在6月底也迎来了自非典以后的第一批外国游客。由此可见,我省旅游市场正在逐步恢复。
  
  国家旅游局于7月9日发出《关于恢复跨省区市旅游和出境旅游经营活动的通知》,正式恢复全国的境内外旅游活动,提出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健康有序地全面推进旅游业的恢复和振兴。在这些有利形势下,我省国内旅游有望在第三季度回升,入境市场也将逐步恢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