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南极旅游:福兮祸兮?

来自:新华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39

   阿德利企鹅在南极的托格森岛已经繁衍数千年了。一天,两万多只企鹅的鸣叫和拍打翅膀的声音中混进了新响声:照相机快门声。12名游客乘坐橡皮艇登上了这块领地,在企鹅群中穿行。

“企鹅群有这么大的声音是我没有想到的,”刚给企鹅拍完照的彼得·瓦茨说。“还有味道。”他那裹着耀眼皮大衣的妻子多丽丝说。

再过几个月就是南极的夏季了,将有更多的游客像这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的71岁老人一样,乘游船前来南极冒险。(南极的旅游季节是11月至3月,气温在-4°C到4°C之间,日照时间为23个小时。)在将近10年的时间,到南极的游客翻了几番。10年前的夏季是2500人,但1999-2000年夏季为庆祝千禧年而来的游客猛增到1.4万多人,“9·11”事件后人数又有所减少,不过预计2003-2004年夏季将回复到这一水平。

1989年,阿根廷海军的巴希亚·帕雷索号补给船在离托格森岛不远的美国研究基地帕尔马科研站停靠,并允许游客参观。这艘船在返航时撞上了一块暗礁,虽然无人受重伤,但船却慢慢沉没了,燃油污染了海面,殃及了附近的企鹅、信天翁和海豹。

类似这样的事故和游客的大量增加令环境学者忧心忡忡。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计划”负责人贝斯·克拉克警告说:“单是如此之多的人前来就可能给野生动物的繁衍造成破坏,导致动物数量减少。”

一个问题是旅游路线基本上在周长1300公里的南极半岛地区。1998-1999年度的102批游客中有96批在南极半岛。南极半岛在南美洲的最南端,是南极大陆“香蕉带”无冰区的一部分。游客们并不满足于站在游船上观赏冰山和苔癣铺地的岛屿,还要踏上企鹅栖居的岛屿、海豹生活的海滩和废弃的捕鲸站参观。大多数旅行商要求游客不能丢弃垃圾,也不能走进生态脆弱的地区,如需要100年才能长出几英寸的苔癣层。

“有时这里会同时来10艘船。”快船探险者号探险队长迈克·梅西克说。这艘长100米的探险船是由一艘俄罗斯军舰改装的。他回忆说,最早的时候只有两艘游船同时前来,没有这么拥挤。

像快船探险者号这样的俄罗斯改装军舰目前占了南极游船的一半左右。其中一艘由马可·波罗号运兵船改装的游船可以容纳400多名旅客,接送这么多游客来往于企鹅栖息地需要花费12个小时,从而使动物跟人接触的时间大大多于较小的游船。

即使是较大的豪华游船也沿着南极半岛航行。首开先河的是容纳936名乘客的鹿特丹号,它在2000年搞了“三天沿岸游”项目。2002年到2003年先后又有3艘1000人左右的游船推出了类似行程。还有更多的游船考虑定期开展这一项目,有些大船还想把游客送上岸。这样做的危险在于,在波涛汹涌的南极海上,一艘大型船只如果出事,获救的希望非常渺茫,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无法清除。

不过,帕尔马科研站的科学家们表示,迄今为止南极旅游还没有给环境带来太多的影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一项为期8年的研究没有发现旅游活动导致阿德利企鹅数量减少。为了避免干扰野生动物的生活,国际南极旅行商协会制订了一些标准,如要求游客至少与企鹅保持5米的距离,禁止游船送500名以上游客上岛等。不过这些标准是自愿而不是强制性的,遵守与否在于导游,而且并非所有的游船都是协会成员。

每年有十几个旅游团到帕尔马站学习海洋生物知识、臭氧层减少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对南极冰层和动物种群的影响。环境官员乔伊思·贾特科说,组织这样的团队是希望“游客能成为南极的宣传大使”。她补充说,尽管国际社会还没有考虑对南极游客数量加以限制,不过“南极条约成员国和旅行商一致认为,实施一些具体的观光条例是有好处的,也是必需的”。

约翰·斯普莱特斯波塞从1960年就来到南极做科学考察兼导游。他说:“到目前为止,南极仍是地球上少数几个人们可以来参观但又不会造成破坏的地方之一。”他抬头望着与一座蓝白色冰山相对的港湾。一只海豹从那里游过,远处玛尔冰架的崩塌又拱出了一座冰山,巨大的轰鸣响回荡在海面上。“即使对我来说,南极的魅力仍没有减弱一分。”他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