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鸣、尾气、掠夺性开发……诸多人为因素如病菌一样正在噬咬着原本健康秀美的溪源景区,为了让南平的“后花园”山更青水更绿,业内人士纷纷把脉荐方。
拿什么医治你,我的溪源?
溪源景区距南平城区仅5公里,素以风光秀美、物种丰富、曲径通幽而著称,被称为南平人的“后花园”。然而近年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景区出现了许多混乱状态:违章建筑遍地开花,旅游服务设施管理失控;清幽山道上车流不断,烟尘滚滚;清澈的溪水不时漂过片片油污……对此,南平市民和远来的游客颇有微言,当地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正在着手进行清理整顿。
去年10月,延平区发出整治通知,组织建设规划、土地等部门与茫荡镇、四鹤街道联合整顿。记者近日走进景区,走访了有关部门和权威人士,对景区存在的症状进行了剖析。
症状一 非法建筑另成一景
溪源景区主要指的是溪源峡谷,她位于延平区四鹤街道上洋村,是茫荡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溪源峡谷距南平市中心不到5公里,是全国距城市最近、生态景观最好的风景区之一。
3月6日上午,三月春阳晒得人浑身暖洋洋。记者乘车来到上洋村,只见西浴口至天池山口约半公里长的公路左边,一家紧挨着一家建起了土菜馆。这些土菜馆大部分是无证建筑。而右边,陡峭的山体被挖得支离破碎,弃土堆在公路边。西浴口右山边还有6家未完工的民房紧靠着松软的山壁边,未做挡墙等设施,十分危险。
进入核心景区之后的下村自然村,也醒目地挂着一块写有农家饭庄的招牌,据了解,这些农家饭庄中有相当部分也属于无证建筑物。规模最大的非法建筑当属盖在天池山的金色年华休闲山庄,该山庄目前已建起20多幢竹楼和一座砖混楼层,建筑总面积达2870平方米,俨然一个集饮食、娱乐、住宿为一体的娱乐城。
据四鹤街道和土地部门去年9、10月的调查,近四年来,上洋村无证建筑已达60户36座,占地面积约2.34万平方米。其中未经任何部门审批的有27座,占地面积达1.39万平方米,经规划、土地部门单项或双项审批的9座,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少批多建、或擅自改变审批用途的情况(即将审批为临时用地改变为永久建筑)。
此外,还应引起注意的是,西浴口至天池山沿公路约半公里长的路段,村民们纷纷仿效,争先恐后抢占土地盖房,山体黄土被挖得惨不忍睹。这种掠夺性开发呈恶性蔓延状,清理整顿刻不容缓。
后 果 恶性开发留后患
掠夺性的非法土地开发不仅严重践踏国家土地、森林、建筑等法律法规,还会造成不少的危害。
首先是破坏了景区规划。未经审批的非法建筑风格大都与景区环境难以协调,影响了景区整体景观,造成景区整体品位的下降。
其次是埋下严重的火灾隐患。有的非法建筑建在林区内,未设置防水带等设施,稍不注意就有可能燃起熊熊大火,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还影响了上洋村的社会稳定。由于景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依法执行,造成土地收益分配不均,村民之间争夺土地的纠纷不断发生。据了解,仅去年9月份半个月内就连续发生4起群体性土地纠纷上访事件。
药 方 刹住抢地乱建歪风
解决问题之前查找原因,方能对症下药。
造成上洋村土地无序开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茫荡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表示,经济利益驱使是直接外在原因,这几年景区游客渐多,旅游服务业利润丰厚。一些村民,甚至城里人纷纷抢地建起各种服务娱乐设施。与此同时,景区规划滞后管理脱节又客观上加剧了这种恶果。由于茫荡山风景区的详细规划迟迟未出台,市规划土地部门甚至对部分村民符合条件的住宅用地也未能及时审批。光堵不疏导致最终的四处泛滥。
眼下,当务之急是要刹住这股歪风。2003年10月,延平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溪源景区专项清理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根据整治方案对违章建筑视不同情况进行分别处理。对符合景区规划、建筑安全、森林防火要求的,分批补办建设合法手续;对部分建筑物不符合景区规划、建筑安全、森林防火要求的,限期整改至符合要求后,再予以补办合法手续;确属不符合景区规划、建筑安全、森林防火要求的,又不能整改的建筑物,依法强制进行拆除。
症状二 十里画廊烟尘滚滚
6日上午8时30分,记者在溪源景区售票口下了车,步行穿过十里长廊。一路上,行人稀疏,但来往车辆却川流不息,小轿车、面包车、黄包车、摩托车比赛似的往前赶。车子喷出的尾气烟尘和马达的轰鸣声令人烦躁,窄窄的山道上,车子擦身而过让游人胆战心惊,步行观景毫无乐趣可言,难怪步行十里长廊的除学生集体春游外,其他游客很少愿意领略这样另类的踏青兴致。更多的游客选择了包车直抵溪源庵,在里面的农家饭庄吃餐饭,而后再驱车直接回城。
后 果 秀美风光大打折扣
溪源峡谷被誉为“十里画廊”,是溪源景区的核心景点,精髓所在。但滚滚车流已然让“十里画廊”清幽不再、魅力顿失。行走其间,游人听到的不是溪水轻吟、鸟鸣啁啾,却是喇叭的锐叫和马达的轰鸣;闻到的也不再是草木的清香,而是油烟的恶臭。人为造成的景区环境恶化,让十里画廊的风光大打折扣。
交通安全隐患是另一恶果。尽管十里长廊已铺了水泥路面,但路面狭窄且道路弯曲,并不适合车辆通行。大部分路段,即使是小型面包车也无法交汇。车辆多时,又恰在狭窄处,两头车子就会堵上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据交警部门反映,自峡谷通车以来,交通事故频发。每逢节假日和溪源庵庙会,执勤交警都要捏着一把汗。
药 方 念好交通管制经
车辆通行给溪源峡谷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实早已被上洋村村委会及政府管理部门所注意。2003年8月9日,四鹤街道办事处召集有关部门召开关于景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专题会议,并提出具体整治措施,但收效甚微。
业内人士提出,限制机动车辆在景区通行关键难在:景区同时又是村民居住区,禁止车辆通行会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村民迁出景区,对景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但居民迁居需要巨额资金,不是短时间所能解决的。眼下只能采取权宜办法:一是购置无污染的环保旅游车在景区营运,机动车绕道进入上村等4个自然村。二是景区实行交通管制,景区内除旅游车及村民生产生活通行的摩托车外,不允许其它车辆进入。
症状三 服务设施管理缺失
这几年,各种旅游服务设施在景区开花落地,其中大多数是从事餐饮和住宿。由于这些营业场所从一开始就未取得土地和规划上的合法性,因此工商、防疫、环保、税务、公安等部门也无法给予办理证照,并进行规范管理。各执法部门也都曾单独进行过执法干预,但因涉及面太广,前置条件受限,且没有政府牵头进行综合治理而未果。于是,从上洋自然村至中岩瀑布一带的旅游服务设施成了“无人管理区”。
后 果 环境成了牺牲品
管理缺失的后果就是环境的恶化。
景区内大量的农家饭庄和客栈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随意性,没有完善的排污环保设施。烧烤场油污满地,饭庄的污水直接排入峡谷溪流。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过去明净清澈的溪水如今常常会漂过片片油污。如再不进行整治、规范管理,景区环境将进一步恶化,而环境恶化的结果就是游客的减少,旅游业发展受挫。
药 方 经营得先领“身份证”
要规范管理旅游服务设施,首先必须让这些设施取得合法身份。要尽快出台景区详细规划,根据详规,对不符合条件的设施一律给予强制拆除。对符合条件的服务设施发给证照,并纳入规范管理。
采访后记 不能再拖而不决了
溪源景区出现种种不尽人意的现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推诿扯皮。
一位多年从事景区管理的干部坦言:景区若出事,很多部门都要挨板子,但谁都不会服气。因为谁都有责任,但谁都不必负主要责任。
景区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量土地非法占用,掠夺性开发。这其中固然有着部分村民为牟取私利罔视国家法律的直接原因,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规划滞后,管理缺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撤地设市后,包括溪源景区在内的茫荡山风景名胜区,土地的规划审批权被上收到市里,即景区的规划开发要由市规划局、土地局审批。但是茫荡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到2002年才出来,而溪源景区的详细规划至今还在讨论中。从1998年至今5年来,上洋村除8户京福高速公路拆迁户建房被批准外,其他村民正常建房均未获审批。与此同时,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适当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也应纳入管理部门的考虑中,但这也同样未得到应有重视。光堵不疏的结果就是,一旦有决口就形成泛滥之势。
在实际的管理中,涉及的层次多(有市、区、街道三级)、部门多(有土地、规划、旅游、工商等等)。出现问题后,市、区、街道各级都有过问参与,各执法部门也都到过现场,但到最后都不了了之,因为都不是一家所能解决的。这就是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联合整治开展近半年收效甚小的根源所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问题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若一旦酿成祸端,就不是简单挨几下板子的事了。再说了,南平人也只有这么一个“后花园”,政府和市民都有责任将她建设管理得更好,让后花园水更清,山更绿,花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