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漳州历史街区:保护与繁荣 能否兼得? 

来自:新华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00

图1:漳州历史街区香港路的修缮完整保持了历史原貌。

4000万巨资修缮古街

凹凸的青石板路面,红黑相间的砖墙,大红色的木店门,跨街而立的古代石牌坊,中西合璧的“雨脚矩”骑楼,“黄合德中外靴鞋”、“万圆钱庄”、“天益寿药店”等老字号招牌……漳州台湾路、香港路历史街区修缮工程的完工,仿佛令时光倒流百年、千年。

台湾路、香港路、府埕文庙3个历史街区均位于唐宋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是漳州历史街区中的精华。东段是仿照英国“麦加顿”式建筑的骑楼店面,上楼下廊,富有西欧风情;中段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具有南洋风格;西段则是闽南特色民居,呈现一派隋唐遗风。街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石牌坊、漳州文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升祠,现代作家杨骚故居,两处石牌坊残迹和台湾徐氏后裔的祖厝徐厝巷等,这些都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文化交流史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一些来漳州投资的台商说,漳州的历史街区和台南的一些旧街道很相像。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大面积的旧城改造中,漳州市和芗城区两级政府把历史街区的规划保护作为“民心工程”,自2001年工程启动至今,已先后投资4000万元,组织古建筑人员分三步对香港路历史街区、台湾路历史街区、府埕和文庙历史街区进行了修缮整治;对沿街建筑进行立面修缮和道路建设,重点突出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让古街的“古”味更足,并改善街区内的市政基础设施。

历史街区修缮整治工程的实施,使漳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域从文庙的“点”,香港路北段的“线”,扩展至台湾路历史街区的“面”,历史街区的人文气息、艺术价值和旅游功能将日益显现。

 图2:漳州历史街区台湾路上的百年老字号“天益寿药店”。

权威专家高度评价

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个崭新的课题。漳州市政府一开始就确立了“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三大原则,做到修旧如旧。

市政府聘请3位国家级文物保护专家担任顾问,对每条街巷、每幢房屋进行细致调查,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抓住3个历史街区的主要特色,尔后制定出具体保护规划。比如,同样是传统商业街区,香港路建筑以木板墙面为主,而建造年代稍晚的台湾路,其业主大多有着南洋欧美等海外背景,建筑风格便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因此,在香港路他们围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两座石牌坊和全国最小的空中庙宇伽蓝庙,重点强调其传统商业与居住的和谐统一;对台湾路则着力恢复特色老字号商铺,展现外来建筑文化对侨乡漳州的深远影响。手抓面、豆花粉丝、蚵仔煎等传统小吃荟萃之地的府埕,因其风貌已杂乱不可辨,他们就决定将其恢复到1920年陈炯明主政漳州时期旧市政府广场的模样,重建带有南洋建筑风格的“迎宾旅馆”。

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出来后,在实际施工中,他们严格“照此办理”:规划部门选拔有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派驻工地的技术指导全程跟踪;印制了《历史街区修缮工程联系单》,所有的工程内容和处理办法,都必须由施工单位代表、规划部门技术代表、工程指挥部代表三方现场确认,确保历史街区修缮整治“不走样”。

为了使“天益寿”、“采文楼”、“新生”等数十间老字号招牌恢复其原汁原味的书法艺术,工程指挥部和施工人员从史书、专家、当地老人们那里逐一探访其来龙去脉,并特地请来本土的书法家,依照原来字迹的神采,把残缺不全的匾名补齐。同时,把已经湮灭的老字号挖掘出来重新挂牌,再现古街当年的风光景象。

专家们还采取一系列防火、防菌、防蛀等措施,并彻底改造街区内的市政基础设施,使这些独具特色的建筑能够“延年益寿”。

为了确保修缮后的历史街区今后不被破坏,漳州市制定出台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暂行规定》,为历史街区撑起了“保护伞”。

漳州市修缮整治历史街区的3项工程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全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阮仪三院士、朱自煊教授等人的高度赞扬,认为唐宋历史街区是漳州市最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国家建设部在漳州召开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场会,并将漳州市历史街区保护工程列入申报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候选名单。

 图3:一位市民正在仔细观看漳州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蓝图。

古街能与繁荣结缘吗?

目前,香港路、台湾路历史街区修缮整治工程已交付使用,府埕文庙历史街区的修缮也接近尾声。然而,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至,却失望而归:古色古香的店铺内,虽挂着老字号招牌,经营的却是香烟、杂货等毫不相干的商品;有的店铺干脆大门紧闭,门上贴着招租的红纸条;台湾路上惟一经营古董的店铺,因生意萧条关张了;已经开辟的停车场承包出去成了营业场所;小商贩在街区内占道为市……

按说,花费了巨资进行修缮整治,历史街区交付使用后,经营的商品应与历史街区的风格相称。但由于历史变迁,香港路、台湾路一带历史街区在修缮整治之前,主要经营日用百货及服装等,经营项目其实早已和历史建筑原先的老字号毫不搭界了。在街区整治期间,一些经营户迁往其他地方。况且,大多数老字号的后人们早就改行,对于老字号原先的经营项目反而外行了。

修缮整治工程指挥部只负责工程本身,并没有被赋予管理和经营街区的职能,因此,指挥部没有任何依据向沿街店面业主提出限制特定经营范围的要求。辖区工商分局的负责人也告诉记者,除了法律明文禁止的以外,他们对历史街区商户的经营范围进行这样的限制,同样没有任何依据。

那么,历史街区该卖什么货?历史街区该如何吸引游人?一句话:历史街区的保护与繁荣能否兼得?

对此,今年漳州市“两会”上,部分政协委员在提案中提出:要促进历史街区繁荣,应将历史街区作为旅游项目推出招商,由旅游企业具体运作。为了提高街区的旅游档次,可对街区内精华点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典故以及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风味小吃的起源等以文字形式沿街立牌介绍,使街区成为游客全方位了解漳州民情风俗、文人骚客、历史名人的窗口。

政协委员认为,政府应出台地方性法规,对历史街区的经营范围进行特定引导,使老字号、传统工艺品和传统小吃与街区的整体风貌相称。3条历史街区可根据不同特色分工,有的古街区可建成传统工艺品一条街,经营布袋木偶、漳浦剪纸、华安玉、八宝印泥、字画等;有的古街区可建成传统食品一条街。府埕文庙街区一带原本就是小吃汇集地,街区整治完成后,可以把漳州小吃搬进历史文化街区。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已有名气的“卤面海”、“太古桥牛肉面”、“常常满五香”等小吃店到此经营、开设分店或连锁店,带动商贸的繁荣。以优惠措施鼓励沿街居民开办芗剧票友社、锦歌社、闽南说书场及私人博物馆等。对现有的百货服装店,不鼓励也不限制。对新开办的这类店铺则应采取限制措施。

人们期待着:漳州历史街区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也能够繁荣。   

     图4:中西合璧的古建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