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王永前 杨金志 郑钧天 陈杰 方喆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刚刚闭幕的上海两会释放出明确信号:上海将以更大力度推进城市更新,2024年将完成12万平方米零星旧改、31万平方米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再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同时,上海将持续推动一批老旧工业区、商业商务区、风貌保护区更新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率先进入城市建设存量更新阶段的上海市,正通过城市更新让更多的老厂房、老旧小区、老建筑成为“生活秀带”,让一处处见证近代历史的老房子更胜往昔,在不断传承城市文脉的基础上,为老百姓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奋力谱写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
创造高品质生活
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是上海20世纪50年代兴建的第一批“两万户”工人住宅之一。砖红色的窗棂、复古的门框、素墙红瓦的建筑错落有致……走进更新后的长白228街坊,可以深刻感受到上海城市生活的变迁。
老街坊更新后,最让居民们获得感“爆棚”的是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大幅提升。如今,环绕长白228街坊,一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被成功构建:智慧型净菜超市、特色餐饮美食、文化艺术培训、休闲健身运动、长租公寓、中心绿地广场和社区配套服务等多重业态集聚于此。
2023年初,长白新村街道向周边社区居民发放了1300份调查问卷听取建议。多数居民要求在保留“乡愁”的同时,配建社区食堂、超市、公共绿地等。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孙辉表示,更新方案采纳了居民建议,对长白228街坊12幢老房子“征而不拆、保留记忆、留住乡愁”,同时将物理空间的改造和公共服务的植入有机结合起来。最终,长白228街坊得以在重现风貌的同时重塑功能,成为一个既留存历史与记忆、传承劳模光荣与梦想,又引领现代生活的新社区。
类似长白228街坊改造这样的城市更新案例,在上海还有很多:被称为“海上第一名园”的旧式石库门里弄张园,让1100多户居民喜迁新居后,正打造留住城市记忆的历史风貌街区;上海市虹口区的“今潮8弄”,将一方包含8条里弄、60余幢石库门和优秀历史建筑的区域更新后,褪去了老弄堂“72家房客”式的局促脏乱,实现了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功能完善和环境品质提升的有机结合……
重塑城市形象功能
城市更新,让沪西北这片破败不堪的城市“边角料”,成为上海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海纳小镇”的核心区,360、京东、阿里等互联网头部企业在此“相会”,未来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将入驻这里的数字科创产业集聚区。“海纳小镇”与杭州“云栖小镇”、无锡“雪浪小镇”已形成“三地三镇联动机制”,共同推动数字产业聚集,构建长三角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适应现代都市发展要求,重塑城市形象和功能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涵。如今,上海正大力实施区域更新改造,推动高质量发展。
旧厂房的钢结构依托光影,幻化成铁轨的记忆符号;工业遗留的油罐桶换上新衣,成为访客打卡的地标景观……一座座保留着历史风貌的楼宇成为应用新科技、孵化新产品、培育新业态的产业新空间。
位于上海闵行的龙湖蓝海引擎淡水河畔科创园,自2021年更新开园以来,从旧日杂乱无序的村办工业园厂房,变身为蓬勃发展的科创企业孵化器,吸引了智能制造、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多家科创企业入驻。2022年园区贡献税收额达到3000万元,2023年突破5000万元。
“园区风格和我们企业的定位非常匹配。”峰云智造(上海)科技有限公司CEO谢春雷表示,厂房的设计适合产学研项目入驻,让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施工、研发、生产。
焕发城市新活力
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完善政策体系,实现居民生活改善、历史文脉传承和产业提升的协同共进,进而焕发城市新活力?
——打造协同平台,着力实现长期综合平衡
作为全市统一的功能性平台,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负责具体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多个政府有关部门协同作战、各司其职,保障城市更新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可在全市做统筹,通过捆绑地块、优化规划等方式实现项目的盈亏平衡。城市更新中心的成立有利于整体规划,推进区域开发,加速资金周转。
——探索开展“三师联创”模式
如今,上海正探索建立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三师联创”机制,系统谋划,集成创新,分工明确。
上海市已选取外滩第二立面、老城厢地区、徐汇衡复地区、静安石门二路地区等10个城市更新单元开展“三师联创”试点工作,创新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模式。
——加强统筹形成合力,建立长效机制
记者获悉,上海将鼓励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城市更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更新之路。
目前,上海市正大力推进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城市更新行动,积极推动成立上海城市更新开拓者联盟,已得到多个行业领域100余家企业机构的积极响应。据新华社上海1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