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溪县千年文庙,一位慈祥的长者,总是热情地迎上前,向参观者介绍安溪的古往今来,人称其为“安溪的活字典”。他就是安溪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黄炯然先生。
在文庙右侧接待室里,墙上挂的小花鹿、百寿图、百子图、双凤朝牡丹等图案的蓝印花布及其制品,格外引人注目。黄炯然笑哈哈地谈了他与蓝印花布的不解之缘。
黄炯然从乾隆年间出版的《安溪县志》知道,安溪人早在清初就懂得“以蓝草淹水数日,去稿,投灰以收其色,用于染丝”。当年安溪蓝印花布与安溪名茶铁观音一样驰名。从此,他就萌发了抢救蓝印花布传统制作工艺的念头。说来也巧。1995年下乡普查文物时,他从一位八旬老人那里,看到一个近百年的童肚兜,尽管已洗得泛白,但是上面蓝印的迎春小鹿图案,依然十分精致清晰。这更增添他对蓝印花布的兴趣。
伴随现代纺织印染技术的发展,安溪蓝印花布传统工艺早就失传,健在的老师傅为数极少,而且不轻易外传。黄炯然费尽心思,才从几位染布老师傅那里学到一点,自己反复试验,配套制作。当攻关褪色难题时,他盛情邀请一位87岁的老师傅指教配方。酒过三巡,这位老师傅醉意中手指酒瓶,说“就加这个”4个字,再不多说了。悟性挺高的黄炯然,回到家里,就试着往染料里逐量加酒,调配比较,反复试染清洗,终于如愿以偿。
在继承的基础上,黄炯然大胆创新,使安溪蓝印花布更加璀璨夺目。他用蓝印花布精心制作的12生肖饰品、服饰、鞋帽,成了男女老幼的抢手货,远销海内外。
弘扬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办一个安溪蓝印花布博物馆!这是黄炯然的迫切心愿。他正在为此目标而不懈地努力。
图注:黄炯然面对模特,构思应用安溪蓝印花布创新产品。(记者 李宇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