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分子植物》在238本植物科学SCI期刊中“夺冠” 期刊全球排名第一 国内优质稿源过半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04
记者 施晨露
  国际权威机构科睿唯安今年6月公布的2022年度《期刊引证报告》中,上海科技期刊《分子植物》影响因子上升至27.5,在238本植物科学SCI期刊中排名全球第一。创刊15年的这份期刊何以后来居上,在植物科学领域“夺冠”?昨天在上海举行的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期刊中心主任崔晓峰介绍其办刊理念:重大科学成果的“绿色通道”、“背靠背”发表论文、重视本土高水平研究成果等。
  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封面——虽然是“硬邦邦”的科技杂志,《分子植物》封面设计却相当“艺术”,不乏鲜明的中国古典元素,比如有一期封面以山水画为底色、折扇为中心元素,还有封面设计了孙悟空及其分身“小悟空”、稻穗籽粒组成的“米”字……“让中国的科研成果和中国文化一起走出去。”崔晓峰如此解释。
  上海是中国期刊出版的起源地和重镇,近年来培育了一流期刊品牌集团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期刊既是学术策源地,也是重要的宣传思想阵地,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则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13年起,上海通过“文教结合”项目重点聚焦高校高水平科技期刊培育,通过新闻出版专项资金、文创资金加大对优秀科技刊物扶持力度,根据期刊发展阶段分类扶持,精准施策。
  在《比较视野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报告中,透露多项关键数据,其中的“剪刀”现象耐人寻味。2014年起,我国SCI期刊平均影响因子呈上升曲线,尤其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上升幅度更快。而在2019年前,国内期刊刊均发文量是一条不断下降的折线,2019年后,这条折线触底反弹,形成“剪刀”形态。“这说明,我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开始与发文规模同步提升。”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刘兴平分析。
  近年来,在高水平期刊数量持续增多、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学科布局不断优化完善、集群化办刊改革取得实效的同时,头部期刊影响力、集群化办刊水平与国际存在差距,数字出版链条亟须完善,高水平国际化办刊人才匮乏等不足仍然突出,刘兴平提出,尤其是学术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要解决诸如国内期刊同行评议质量不高、唯SCI论、过度关注热点方向和理论问题,倾向发表常规成果、埋没“非常规”的颠覆性创新,综合性刊物对突破性创新成果认可度不高等问题。
  快速成长的《分子植物》的成功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论证了刘兴平的观点。崔晓峰介绍办刊理念:其一是人才至上,国际化编委会的102位知名科学家来自22个国家,其中国外科学家76位;其二是客观公正的稿件评审,包括国际同行评审、“科学”至上的作者服务;其三是内容为王,关注学科前沿和热点,提升可读性……去年,《分子植物》启动植物科学领域“科研新星”全球遴选,目前,两届活动共有9名“科研新星”脱颖而出,今年评出的4位新星中有两位中国青年科学家。
  崔晓峰认为,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不能简单理解为高比例的国际来稿,相反,《分子植物》十分重视来自国内的优秀稿源。近年来,伴随期刊影响因子不断上升,《分子植物》国内来稿比例逐渐提升至一半以上,这充分证明国内优质稿源的“含金量”。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先后培育出两种水稻新品系——紫晶米、赤晶米,稻米中分别富含花青素、虾青素,对改善我国营养缺乏地区人群的健康状况意义重大。《分子植物》以封面论文形式连续发表刘耀光团队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对世界有贡献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成果,通过中国搭建的国际刊物平台在世界学术舞台上闪光,同时,优质学术成果又反过来提升刊物的国际影响力,一个良性循环、生机勃勃的科研生态圈围绕期刊产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