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梅家坞:城市边缘区的村镇旅游发展模式解读

来自:新华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17

初露锋芒的梅家坞

今年6月初在杭州举行的2004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上,一个崭新的杭州展现在七万名旅游界人士面前:西湖杨公堤景区、千岛湖、梅家坞茶文化村、以河坊街为代表的旅游特色街区等等,无不让业内人士感到惊讶———杭州这几年的变化如此之大!尤其是梅家坞,在短短的三天内,就有70多个代表团点名考察梅家坞。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北京、天津、广州等地的旅游局长,在参观了梅家坞之后都大为赞叹,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农业旅游示范点,堪称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经济利用完美结合的案例;堪称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成功结合的典范;堪称茶文化、茶旅游与茶产业,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样板,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这种模式被旅游业界称为“梅家坞现象”。

那么,梅家坞是个什么地方,何以得到众多旅游界人士和领导的青睐?“梅家坞模式”又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呢?

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一个景区的成功,总是有它的轨迹可寻。梅家坞的成功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既有它的偶然性,又有它的必然性,可以说,梅家坞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它具有良好的地理和空间经济区位。谷长近5公里、有“十里梅坞”之称的梅家坞村位于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的主城区西部6公里,西湖风景区范围之内,北部通过梅灵隧道与城区相联,交通便利,这里有山有貌,有坞有水,有茶有文。“大坞套小坞、桃源又洞天”的清幽休闲环境,数百户茶农人家,情意浓浓,乡风朴实,营造出一个山水情与人世情完美结合的“天堂”休闲环境。

杭州是中国著名的龙井茶故乡,而梅家坞又是杭州最大的龙井茶生产基地,有龙井茶园约1500余亩,是开发大众性品茶、购茶、感受茶文化、茶乡休闲的物质基础。杭州社会经济发达,茶楼业规模庞大,无论杭州人还是外地游客都有到杭州进茶馆消费的习惯。梅家坞作为杭州“中国茶都”形象的重要载体,直接享受到了文化消费带来的收益。

梅家坞具有浓郁的茶乡风情与朴实的民风,周恩来总理先后5次到过梅家坞。如今,城市化带来的是对人们生活的压力和对自然环境的疏远,而乡村健康和绿色的特征对城市居民构成极大的吸引力,使得乡村成为人们释放压力、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理想场所。杭州得风气之先,以举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为契机,努力打造中国的“休闲之都”。梅坞茶文化旅游,是典型的都市里的乡村休闲,可以乘风顺水。而随着梅灵隧道、梅竺大道的开通,梅家坞已成为杭州市距城区中心最近、最具原生态特征的乡村休闲区之一。

凤凰涅梅家坞

梅家坞的成功,来自于抓住了两次机遇。第一次是2000年,这年的5月1日,沟通梅家坞与城区的梅灵隧道正式开通,似乎是在睡梦之中,这座沉睡了数百年的自然小村一头扎进了现代商业文明。但是,梅家坞正式走上今天的旅游发展之路,不能不提的一个“人物”就是鲍寅初。这个世世代代居住在梅家坞的51岁村民,无意之中成为第一个开农家菜馆,招待外地游客的村民。第一个月1500元的净受益,使他成为众多村民仿效的榜样。之后村民开农家游竟然一发而不可收,几个月内,农家茶楼遍地开花,而杭州城里人就像发现了新大陆,纷纷前来寻找“灵魂的呼吸之地”。杭州人的口碑,又把上海人、江苏人和周边的浙江人引到了梅家坞,每到周末,梅家坞人气很旺,车满为患。然而,好景不长。之后不久,随着人流量的加大,这座自然村落就暴露出了它与市场不相适应的一面:旅游秩序混乱、环境污染严重、村落风貌失范,自发性的开发,使得梅家坞的乡村文脉遭受蚕食。于是,在诸多专家、市民、游客的呼吁下,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亲自指示,按照“积极保护、民办公助”原则、“世纪精品、传世佳作”的要求、“最小干预、原汁原味、生态优先”理念,梅家坞环境整治工程列入了2003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项目之中,梅家坞又进入了发展的第二个机遇期。2003年3月,梅家坞改造开始,村民自己掏钱改造房子,政府花钱完善基础设施,七个月后,一个全新的梅家坞面世,让世人又为之一振:清一色的粉墙黛瓦,门前青石板、香樟树、小桥流水,屋后青绿茶园,着实让人陶醉。梅家坞成功地完成了第二次“蜕变”,梅家坞的旅游效益又着实上升了一个层次,小小梅家坞竟然成为杭州这座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中的一张新名片!

机遇再造“后梅家坞时代”

毋庸讳言,从茶村到茶文化村,不是简单的一项硬件改造就会完成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在给一个自然村落带来恩泽和雨露的同时,会不会丧失其本土风貌?飘香的龙井茶叶熏陶出来的乡土魅力,会不会在后梅家坞时代,在农民兄弟的学习过程中迷失方向?乡间茶坊还能否演绎出茶文化的和谐之音?实际上,这也是后梅家坞时代梅家坞人面临的第一道坎。

梅家坞已经或正在形成自己的茶乡古村落旅游新品牌。但是,由于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容易产生矛盾,这个品牌极易受到个体经营上的问题而损伤。事实表明,管理问题依然是梅家坞人的第二道必须要逾越的坎。

梅家坞的实践证明,依托资源和区位条件发展起来的古村落旅游,在向旅游市场上提供了新的旅游产品形式的同时,也很容易被替代,生命周期短,进入市场快,也容易被市场淘汰。因此,要想延长此类产品的生命力,在开放过程中必须要强化而不是弱化自己的个性化特征。一言以蔽之,命脉是保持本土文化的原汁原味,基础则是加强引导与管理。(崔凤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