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舒抒
10月18日一早,长宁区华阳路街道长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严岚带领两名年轻社工,来到正在开展精品小区改造的银鑫大楼。看到身穿志愿者马甲的居委干部,进出小区的居民有的挥手打招呼,有的主动上前,询问施工脚手架何时拆除、厕所排风扇损坏如何报修等各类问题。居委干部则从马甲中摸出纸笔,逐一记录。
这是长一居民区8月以来探索的“小板凳”走访工作法的延伸。全体居委干部每周固定半天在社区微网格现场办公,从搬一张小板凳等候居民提诉求,到深入社区角角落落听民情解民忧,干部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长一居委会正锻炼出一支作风扎实、充满活力的队伍。
9月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以来,长宁区多个条块部门不断创新联系服务群众的理念与方式,开展“走百居、访千企、进万家”活动,通过重点走访全区188个居民区党组织及困难群众,推动基层干部对社区实情和群众需求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动态准”。作为上海基层党建品牌“凝聚力工程”的发源地,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在今年开展的“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四百”大走访中,形成了“一走、二看、三听、四聊、五议、六办、七回头”的“七要诀”工作机制。
其中,“走”即在日常走访基础上每周开展一次集中走访,社区干部“带着问题、带着资源、带着办法”推进居民家庭走访的全覆盖。“看”则是通过观察小区中的警车、救护车、搬场车等车辆,对居民区突发情况和居民居住动态做到心里有一本账。“听”是通过每周固定的微网格现场办公,进一步了解居民诉求,摸清社区底数。
地处长宁、静安和普陀三区交界地带的长一居民区,不仅有售后公房和高档商品房等不同类型的住宅小区,还有商区、园区、校区等多元载体。其中,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大桥小区设施相对陈旧,居住密度较高,个别居民单元存在群租反复回潮的顽症。
“以前是上下铺,整治过后,职业‘二房东’又改为了地铺,上门执法时群租痕迹难觅,消防隐患和卫生问题都让人担忧。”严岚告诉记者,此次“进万家”走访中,针对大桥小区出租率近40%的特点,居委干部对人户分离的居民单元进行了重点走访,推动业主即“大房东”积极配合参与群租整治,最终根除了困扰居民多年的群租乱象。
长宁区领导表示,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通过“进万家”工作,要让社区干部叫得出群众名字,居民群众也能够叫得出社区干部姓名,做到基层干部“提名知事、提事知人、提人知情”。针对基层调研摸清的情况、发现的问题,应拿出务实管用的对策和举措,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华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白燕体会到,面对社会思想更趋活跃、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基层干部也面临着“本领恐慌”。因而基层干部大走访的方式方法也讲求智慧和“触达率”。
在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老旧高层银鑫大楼,严岚看到相熟的居民会立刻挥手打招呼,有的居民主动上前攀谈,或拉拉家常,或是对小区改造提出建议。“有老公房小区加梯,起初是征询居民对电梯周边铺设瓷砖的范围,但居民觉得更希望小区的老旧管线能一并换新,此时就需要居民区‘三驾马车’扛起责任,响应居民呼声。”
国庆假期后刚刚上岗担任社工的朱奕雯出生于1998年,她希望将自己擅长的非遗手工、艺术教育等技能带到居民区,满足更多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大走访让我刚接触社区工作就直面居民,面对面了解大家的真实想法和建议,相比微信、电话沟通更高效和亲切。”朱奕雯说。
激发年轻干部和社工的热情和智慧,让在互联网中成长的“90后”“95后”积极践行“四百”大走访,在走访中学会“交朋友、聊家常、听需求”,也正是长宁区通过主题教育加强基层队伍建设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