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海丝”申报“世遗”:期待梦圆

来自:新华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33

    来自泉州申报“世遗”的报道
  漫长而曲折的一条道路,横亘于中华民族宏伟的史册上。它有个饱含诗情画意的名字:海上丝绸之路。

宋元时期,泉州展示了“涨潮声中万国商”的全盛时期。泉州刺桐港内外桅樯林立,刺桐港跃上了东方第一大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那高高耸立的东西塔,那肃穆的伊斯兰教圣墓,那九日山的祈风碑刻,还有那陈列的宋代商船……如今人们穿越时空,依然能从“海上丝路”在泉州的史迹,回首历史文化名城昔日的辉煌。

今日,泉州人站在新世纪的门口,吹响了“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号角,他们的宏大气魄再次令世人瞩目。

海上丝路崛起在一个历史的断面上。

我们的先民沿“海上丝路”而去,历经艰难,付出心血。他们传播科技、促进经济、交流文化的创举,无疑是一份宝贵的遗产,留与昨天,留与今天,也留与未来。于是,泉州吸引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国际官员、著名专家、普通游客,纷至沓来。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总协调员尤嘎博士也来了。7月13日至7月15日,他深入泉州市各个“海丝”史迹实地参观访问。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尤嘎博士说: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之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的16个申报点,涵盖了泉州刺桐港与通商、多元文化、城市建设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保存完好,品类多样,为古代港城所罕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0—14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全盛时期人类文明交流的轨迹与成果,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和建筑技术。这16处“海丝”史迹已经包括海上丝绸之路的各个方面,泉州方面已经意识到把“海丝”史迹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展示,体现了《世界文化遗产公约》所强调的各种文化之间的共存与交融。

尤嘎博士前来参观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使泉州“海丝”申报“世遗”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条件成熟:多元文化交融

“海上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连结东西方的重要海上通道,又是沟通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对话之路,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印证了世界历史上多元文化和平共处、互相交融、共同发展的辉煌历程,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是:

一、“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建筑技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是天才的杰作,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条标准。

老君岩是中国现存最高大的古代道教石刻造像。开元寺融合中外文明和东西方宗教、文化艺术,规模宏大,寺内的双塔是中国体形最大的一对古代石塔。洛阳桥是中国第一座跨海的平梁式大石桥,建桥时所采用的“筏形基础”等技术,是世界造桥史上的创举。

二、“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在特定区域的生动展现,其风格独具、规制严整的海神庙宇建筑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第二条标准。

现存佛教的开元寺,伊斯兰教的三贤四贤墓和清净寺,以及摩尼教光佛造像等史迹,是中世纪外来宗教、建筑文化在泉州发展的见证。九日山祈风石刻是现存惟一的古代中国政府有关航海事宜举行国家拜祭典礼的石刻文字记录。天后宫、真武庙等也是泉州海洋文化独特成就的重要体现。

三、“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遗存丰富多样、保存完好,为中世纪人类文明史提供独特的见证,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第三条标准。

摩尼教光佛造像为世界迄今仅存的摩尼教主雕像,为摩尼教这一已经消失的古老宗教提供了独特的依据。清净寺里极富装饰艺术的《古兰经》石刻,在如今的中国是惟一的。

四、“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上海洋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和当时的高水平,揭示了世界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篇章,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第四条标准。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揭示了东西方之间由大航海贸易衍生的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交流互动、共存同荣的历史过程,为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及其全盛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相对完整而又独特的见证。

五、“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蕴含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丰富内涵和杰出成就,在现行的宗教信仰、传统思想和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第六条标准。

历史上有关泉州“刺桐港”的文学艺术作品多有传世,《马可·波罗游记》、《东方见闻录》等至今仍然是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

正是基于此,“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提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据介绍,目前“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条件成熟,要想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进而“申遗”成功,出路是“跨国申报”,当务之急是找到合作伙伴这个“东风”。

最新进展:申报文本成稿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各国申报世遗竞争激烈,仅中国就有40多个项目列入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泉州申报项目“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将与陆上丝绸之路捆绑整合为丝绸之路项目,只要有两个国家联合申报世遗,就可以列入预备清单。目前,泉州市政府已经发出邀请函,邀请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国家联合申报“世遗”,已有相关国家表示浓厚的兴趣。国家文物局以及外交、外事部门都在积极地为泉州跨国“申遗”牵线搭桥。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由16个不同的文物点串起来申报,点多面广。为申报“世遗”,泉州市专门成立了“海丝办”,专门负责申报工作。

泉州市历来十分重视对“海丝”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驰名中外的九日山、天后宫、清净寺、圣墓、开元寺、草庵、洛阳桥、府文庙、老君造像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陈埭丁氏祠堂、六胜塔、姑嫂塔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泉州港入海口、泉州港古码头、新近考古发现的古刺桐城德济门等,均与“海丝”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泉州市已投入5亿多元,基本完成了16个海丝考察景点的整治工作。共拆迁居民800多户,企业4家,学校2个,拆迁面积20多万平方米;完成开元寺、伊斯兰教三贤四贤墓周边和洛阳桥桥南、桥北街道等10多处建筑立面的改造工作,修建道路15公里,征地100多亩。“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周边环境的整治,使文物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形成了与文化遗产相和谐的景观风貌。整治建设项目多达120多项,是泉州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工程。

在申报“世遗”的文本编写方面,经过多次赴各考察点实地踏勘、调查研究,目前已成稿并呈送国家文物局审核。“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的图片及幻灯片的拍摄、建筑物的测绘和15分钟申报电视录像片的制作均已完成。

此外,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综合展示点的陈列布展工作今年6月份完成,晋江金交椅山泉州外销瓷陈列馆建馆也于今年6月份完成。

历史在前进,一个崭新的世纪已以蔚蓝色的博大向人们舒展开来。

典数泉州的荣耀,无不与具有历史渊源的海洋文明、“海丝文化”一脉相承。海洋的血性涌动在今天泉州人的骨子里,蔚蓝色飘荡在这块历史厚泽、文化多元的城市里,他们秉承先民“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以网罟为耕耘”,面向海洋的博大精神,创造着一个新世纪大泉州的美好未来。

如今,在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遗”已成街谈巷议。“申遗”已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热流。申报“世遗”,泉州,期待梦圆。

   泉州网7月22日报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