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融合出版火热 《千里江山图》破圈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57
记者 施晨露
  “感谢评委的肯定和鼓励。能和这么多优秀的作品一同参评,已经是莫大的荣幸。《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发生在90年前——1933年的上海,那一年茅盾先生在上海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子夜》,请允许我借此向这位前辈作家表示敬意。”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公布获奖名单,以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获奖的上海作家孙甘露说,“上海是一座伟大的城市,我们有幸在这里生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犒赏。”与《千里江山图》一同获奖的还有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乔叶的《宝水》、刘亮程的《本巴》和东西的《回响》。
  红色传奇酝酿近20年
  《千里江山图》是继王安忆《长恨歌》、金宇澄《繁花》后第三部获茅盾文学奖的上海作家作品。三位上海茅盾文学奖作家的获奖作品都与上海、上海人有关,与上海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有关。
  以《千里江山图》这个题目写一部小说,在孙甘露的脑海中酝酿了近20年。具体落实到20世纪30年代这场秘密转移行动,无论是穿行在生活多年的熟悉的街道,还是前往龙华烈士纪念馆大量采访,与党史、城市史专家交流、讨教,作家为此进行了扎实的准备。作品进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寻找散落于历史尘埃中的理想主义者,重新聚起他们的精神和血肉。以陈千里等为代表的一批党的地下工作者,面对白色恐怖和生死考验,以忠诚与信仰、勇毅与牺牲,在危机四伏的隐蔽战线上与敌人展开生死较量,成就了惊心动魄、震撼人心的红色传奇。
  对于孙甘露,读者熟悉他“先锋派”小说家的身份。最近十多年,孙甘露作为公共文学活动的推动者,积极拥抱和关注现实生活,倾力于为文学与读者搭建桥梁,他担任总策划的上海国际文学周、思南读书会成为上海文化的知名品牌,构成了当代文学面向人民、面向生活的亮丽图景。
  赓续“革命上海”书写脉络
  《千里江山图》获茅盾文学奖,是《收获》杂志与上海文艺出版社联手聚力打造当代原创文学上海出版高地的又一成果。
  自2022年4月出版后,《千里江山图》第一时间引起文学界、评论界的关注,小说以险峻的故事情节、精确的世态人情和对人物性情的细致刻画、对人性隐秘的深入挖掘深深感染着读者,不仅赓续了“革命上海”的书写脉络,也成就了一部青春热血喷涌、心怀国家民族锦绣江山的长篇经典,一部在文学艺术上大胆探索、迎难而上的佳作。
  孙甘露沉潜多年后的这部作品在《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看来,是其个人创作的一次“渡江”,“从形式上看,《千里江山图》是从彼岸回到了此岸,从精神气质上又是从此岸出发去彼岸。这部作品里有孙甘露过去没有涉及过的写法和节奏”。
  全书终篇是“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信里写道:什么时候你再去龙华吧,三四月间,桃花开时,上报恩塔,替我再看看龙华,看看上海。还有报恩塔东面的那片桃园,看看那些红色、白色和红白混色的花朵……
  “读完这封没有署名的信,回过神来,细细重读全书,才发现在《千里江山图》中出现过很多封信,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担当着信使的角色。这是一部关于信和信使的行动之书、信念之书、生命之书。”在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看来,《千里江山图》是孙甘露写给历史、写给上海的一封信,也是写给未来、写给三四月间桃花盛开的春天的一封信,更是由作家和他笔下的人物一起用生命书写、用行动投送,由今天的读者以强烈的精神共鸣接收和阅读的一封信。
  达成多语种版权输出意向
  《千里江山图》出版后,社会各界给予高度评价,众多读者自发对小说进行知识考古和深度解析,对小说里的地理、诗歌、戏剧、音乐、绘画、饮食等方面深入探究。
  在纸书热销的同时,上海文艺出版社不断试水破圈融合方式,开发《千里江山图》电子书、音视频产品、影视剧等多元传播衍生品,同时策划《千里江山图》“红色剧本杀”等破圈文学活动。《千里江山图》同名电视剧已公布概念海报,上海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侧耳团队制作的广播剧《千里江山图》将于8月15日上线。
  目前,《千里江山图》已与沙特阿拉伯文学出版中心、英国独角兽出版集团、俄罗斯学术研究出版社等11家出版机构达成版权输出意向,以及英语、德语、法语、越南语等10余个语种的版权输出事宜,意大利语等10个语种合作也在洽谈中。《千里江山图》在融合出版中所呈现的火热态势,是当代出版界和文学界围绕一流作家一流作品展开深度合作的积极成果,也将成为一流主题出版物和重大现实题材文学作品跨界破圈,形成更广泛社会影响力,实现两个效益“双丰收”的出版IP标志性样本。
  《千里江山图》也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继莫言《蛙》、金宇澄《繁花》、格非《江南三部曲》之后出版的再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上海文艺出版社正积极探索文艺主题传播的创新形态,即将推出作家小白的长篇新作《无我》和学者刘大先的长篇非虚构作品《新北川记》。

相关阅读